「這麥米呢?」

「這個便宜,一斗二十五錢。」

聽完夥計的介紹,周瑜暗自心算,魯肅使團來襄陽的最大目的便是買糧,其次才是借糧,壽春那邊自然有過預估,不過是按照本地的米價,如今一看,這荊州的米價卻要比揚州略高。

十升一斗,十鬥一斛,萬斛便得幾百萬錢了,便是換成更便宜的麥米也差不多,畢竟總量上去了。

而幾百萬錢差不多便是千金了...

千金雖重,在掩有九郡的王政眼裡未必值得一提,但問題是揚州如今的缺口需要的可不是萬斛稻穀,而是幾百萬!

穿越之初,王政在曹操麾下時,其對青州軍的發餉規定是精卒者五斛,其餘人三斛,這個數字其實不是隨便定的,是處在一個讓青州人不至於餓死,卻又總吃不飽的界限上。

以成年男子的日常消耗,一般情況下一年要消耗十八斛左右的稻穀,按每個月算在一斛半左右,當兵自然更高,起碼在兩斛以上,按道理三斛也夠了啊,為什麼說吃不飽呢?

因為你總不能光吃飯吧?

王朝末年糧食是硬通貨,諸侯間很多的軍餉叫糧餉便是這個道理,多餘的糧食是可以拿來去換肉菜甚至布帛等所有日常用度,這麼一算,一月三斛對一個兵卒而言都很勉強,何況很多青州軍還拖家帶口呢?

在糧餉方面,王政自然比曹操大方,便是剛入伍的新卒也有一月五斛,至於什麼天軍、騎兵等精銳部隊更不用說,而這一次揚州起碼要從荊州這裡獲得能支援兩季左右的糧食。

那麼粗略一算,便代表著魯肅的任務的最低目標也要四百萬斛!

一萬斛便要千金,四百萬斛便等於是四十萬金!

關鍵是單有錢還不夠,這樣大手筆的糧食出口,已不是單純的買賣交易了,若不得劉表乃至地方豪強的首肯,便是商賈們願意賣,恐怕糧食也出不了荊州的境內。

就算搞定了劉表,這筆錢也不知王政能不能拿出來...

算出這個數字後,周瑜本能地倒吸一口冷氣,不過旋即便反應過來,怎麼可能不夠?

他不知王政到底有多少錢,但對方肯定是很有錢的,這方面不僅周瑜知道,天下有識之士都能看的出來。

因為王政有著黃巾賊寇獨有的優勢,可以做無本買賣!

什麼生意能有破家滅族來

的快?

其他諸侯都是世家出身,要注意吃相,黃巾賊寇卻是無此顧慮,王政在青州時幾乎是克一城便滅百族,來徐州後雖有所收斂,但其實也比其他諸侯酷烈多了。

那些以百年起步計程車族,一家有多少油水,世家出身的周瑜太清楚不過了。

那麼為什麼其他的黃巾賊們日子總是過的苦哈哈呢?

因為王政雖然選擇了侵略如火,蝗蟲過境的一面,卻放棄了起義軍們固有的裹挾聚眾手段。

其他的黃巾賊寇們搶的錢越多,麾下要吃飯的嘴巴也越多,且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們,得了錢財後大多也如他們的前輩陳勝吳廣一般,更喜歡鋪張浪費,奢華無度,上行下效之下,自然便會形成「三更富,五更窮」的迴圈之中。

王政卻是不同,帶頭倡導簡樸作風不說,關鍵是從起事起便沒有選擇裹挾聚眾,直到第二年佔領徐州後才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充兵馬。

擴張快,殺戮盛,消耗小,怎麼可能沒有餘財?

這餘財又怎麼可能少呢?

當然,王政表現的遠見和明智固然讓所有人都擊節稱讚,但他們對其另眼相看的主要原因卻並非這點。

草莽亦有龍蛇,農民起義軍中的領袖裡不乏有聰明人的,他們其實和王政一樣,也是知道「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

那為什麼至今只有王政一人做到了這樣的事情呢?

其他人為什麼不這樣選擇呢?

因為想要「貴精」之前,不得不先「貴多」,不裹挾,不聚眾,一旦官兵來襲,明日的太陽都未必看見呢!

這也是所有人最匪夷所思的一點,王政沒有裹挾聚眾卻還能成事,是因為他在攻臨淄時便擁有了一支堪稱虎賁的幾千人馬...

但這一支精銳是怎麼來的,誰都想知道,但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