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買糧和借糧的區別(第2/3頁)
章節報錯
王政虎目閃過厲芒,微微點頭,淡淡說出那唯一的答案:「荊州。」
「正是荊州!」
魯肅深籲出一口長鬱心內的豪情壯氣,正色說道:「荊楚之地,與我江東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州牧今已掩有徐、揚兩州,若再佔得此地,可謂坐擁九州半壁,成就帝王之基!」
「然則眼下境內凋敝,糧食短缺,之前你來之時,本將正與諸君商討,欲遣使前往荊州買糧...」
王政沉吟了片刻,緩緩說道:「若是劉表慷慨解囊,伸以援手,來日再去攻伐荊州,豈非有失道義,授人以柄?」
「再者說,無論選擇與北方諸侯誰人結援,便按你所言,本將暫時效仿勾踐,假臣袁紹,或許可以暫緩彼輩南下的腳步,於眼下內困又有何幫助?本將遍讀史書,從中領悟出一個道理,乃「攘外必先安內」,內若不穩,縱使外敵暫不侵犯,早晚亦有傾覆之虞吧?」
在王政看來,無論袁紹還是曹操,不攻打自家便是最理想的情況了,想要他們借糧什麼的,純屬異想天開,所以就算按魯肅所言,選擇假臣袁紹,對眼下內部的空虛,窘迫,卻是毫無幫助,故而有此一問。
魯肅道:「下官乃徐州東成縣人,雖仕州牧的時日尚短,卻對州牧的英武久有耳聞。」
「州牧起與微末,拔於草莽,單憑一營之卒,數千人馬,短短數年間便即席捲青徐二州,縱橫江淮九郡,英雄如劉備、孫策者,或是退避三舍,或是梟首伏身;豪強如袁術、袁譚者,亦在州牧虎威之下為之懾服,莫敢言聲。」
「當今天下,但聞州牧之名,諸侯誰不為之側目?誰不戰戰兢兢?蓋因州牧之武烈勢銳,古今罕見也!」
「非但武烈勢銳,州牧仁厚愛才之名,也早已傳遍九州,賢與不肖,皆得才所用,上至公卿世家,下至布衣走卒,無不對此交口稱讚,是州牧之賢,亦然天下少見。」
「以州牧之賢,以州牧之銳,今又橫渡江淮,鼎足揚州,此中原逐鹿之英,又多一雄矣。當其時也,南北莫不顧望,東西莫不狐疑。天下英雄顧望、狐疑者為何?」
「蓋因州牧橫空出世,而群雄皆不知州牧之心意也,臣聞之,疑不能久,久則必亂,為何下臣認為袁紹擊敗公孫瓚之後定會南下徐州?此乃州牧之前為克復壽春,乃與劉景升結盟,既已結盟,則難以南下,在袁紹看來,州牧必有北望之心,當此時也,自當尋求先發制人!」
「若能釋其疑,安其心,再假臣於之,必可安撫袁紹,暫緩雙雄會獵徐州。」
說到這裡,魯肅頓了頓,續道:「至於去荊州求糧,與攻伐荊州,實則並不相沖,且看是買糧還是借糧,買賣乃商賈之事,與恩義有何關聯?臣最怕的反而是劉表不願賣糧,偏要借糧,那便是有意市恩,意圖以道義枷鎖州牧!」
靠...
王政聽到這裡終於反應過來了,為何郭嘉方才一開始會說買糧,然後又突然改口提「借糧」了...
這TM其實是在暗示我,一定不要讓劉表「借糧」?
虧老子方才還沾沾自喜,反而覺得他這樣的「建議」不錯,借糧才是佔便宜的做法...
原來還藏著這一份算計啊?
想到這裡,他深深看了眼魯肅,又不動聲色瞥了一旁微微含笑的郭嘉,心中感慨,這幫讀書人心眼是真多啊!
後知後覺的王政乾咳一
聲,又問道:「那劉表偏要借糧又待如何?」
「那便讓他借便是。」
魯肅一直沒有展露才華的機會,此時說起興頭,已是進入口若懸河的狀態:「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些許小恩小惠,豈能與兼弱攻昧,順天而行的煌煌大道,大義所向相提並論?」
「荊州乃天下之腹,此時北方紛爭未定,正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他日曹操和袁紹分出勝負,便再不會坐視不理!」
「州牧若覺有愧劉表,他日問鼎之後,再對劉表和其子嗣封以大國便是。」
王政原本想讓魯肅給他找到一個讓劉表只能「借糧」的辦法,可在魯肅看來,這借糧和買糧其實沒有多少區別。
能買糧不欠劉表人情自然最好,便是欠了人情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