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郭嘉和禰衡(第1/3頁)
章節報錯
另一邊,策馬回府的禰衡,也在回憶著適才殿下與王政對談的情景。
王政贊同用“武功爵”為封賞的依據,本在他的意料之中,畢竟相比久經戰亂的徐州,今年新的的地盤裡,無論是北海國,廬江郡,抑或是九江,戰事過程其實都比較順利。
戰事順利造成的結果自然就是降官佔的比例不小,這樣的情況下,相比疆土翻倍的增加,官位的空缺卻並不多,相應的自然便要考慮封賞上如何調整了。
但是在隨後具體的論功行賞上,雖然沒有明言反對,但禰衡能感覺到,王政似乎對“文武各半”不算認可,並對定“以徐方為代表的彭城將官”為首功亦是有些不以為然,這就出乎了禰衡的意料了。
不應該啊...
主公不是一直都對徐方最為看重的麼?
這話說的沒錯,徐方作為王政為什長時便跟隨的下屬,論及親疏軍中除了吳勝之外,再無一人可比,加上他性格沉穩,心思縝密,頗有大將之風,王政也一直都細心栽培,給與機會,說是“最為看重”並不為過。
這也是禰衡與軍中宿將大部分人關係並不融洽,卻和徐方關係尚算友善的原因之一,徐方的自身能力出眾,言辭文雅,頗有儒將之風,能入禰衡眼內,則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了。
也正是因此,今日殿下王政的態度讓禰衡詫異之餘,更有疑竇叢生。
思忖之間,不知不覺便來到了自家府邸的門前。
禰衡才來壽春時,本是和郭嘉一樣,都被安排住在舊楚王宮的偏殿中,時間短倒是無妨,時間長了定然不便,後來王政便命陸績在城中選了幾處宅院,官家出錢買了下來,特地送與他兩人贊助,這份恩寵不可謂不厚。
當初兩人在下邳時的家宅,同樣也是王政賞賜的,說起來還不僅如此,王政這兩年的政權忠心連連變幻,先是開陽,隨後彭城,再然後東海,下邳,最後到如今的壽春,禰衡跟隨左右,自然是王政的帥旗搬去哪裡,他也便跟著去了哪裡。
王政自也不會虧待這個第一個主動投靠自家的文臣,鎮開陽時賞了一處宅院,彭城和郯縣時又分別賞了一處,不但賞賜宅子,王政更曾接連多次把開陽、彭城、下邳等地的良田膏腴之處,大量地賞賜與之,累計下來,少說萬畝都已有了,可以說單論名下產業財富,禰衡一人如今都要超過當年般縣禰家的巔峰時期了。
畢竟這些宅院、良田的所在地,可都是郡治首府,重鎮要地。
當然,在坐擁九郡,志在天下的王政眼裡,這些其實也未必算得上什麼,禰衡同樣也不是貪財之人,也並不將這些看的很重。
但宅院良田他可以不看重,這些東西背後所代表的東西,卻不得不讓禰衡看重。
這些可是代表著王政對他的重視,對他的禮遇,以及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啊!
要知道王政自身都頗為勤儉,那麼對臣下賞賜的規格自然也保持著相應的剋制,作為他的總角之交的吳勝,至今所得的賞賜良田也不過數千畝罷了。
除此之外,逢年過節、乃至隨時隨地的財貨賞賜,更是數不勝數。
而隨著天軍地盤的擴大,北海、泰山,徐州各郡等地方官送來的貢物也是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精品;又有許都朝廷、荊州劉表,乃至其他諸侯等送來的交好禮物,以及從各地抄來的書畫財寶,其中多有珍貴,不乏珍稀,不管價值幾何,只要禰衡看見,但凡流露出喜歡神色的,王政亦是絕不吝嗇,一概康慨予之。
在這方面,徐方和吳勝這些武將暫且不與相比,便是深得王政器重,倚之為左膀右臂的郭嘉,張昭,卻也是望塵莫及。
那麼王政為何為對禰衡這般恩遇呢?
很簡單,就因為他是第一個投靠的文臣!
且那時的王政正是在開陽內外交困,因手下無一謀臣而愁眉緊鎖的窘迫時刻!
禰衡的主動來投,可謂是王政起事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雪中送炭”。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即便禰衡論及機變不如郭嘉,比起內政不如張昭,近期幾番大戰中也無甚出謀劃策,要比起在王政心中的地位,卻依然可以說是“外臣第一”了。
在王政心中的地位高,那在他勢力範圍內的徐州,乃至如今的揚州,禰衡自然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陸績為何對他會如此的恭敬,便也是看出了這一點。
當然,王政的權柄再大,威勢再盛,也只能保證一眾文武在表面上“不看僧面看佛面”,卻管不了群臣私下如何看待禰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