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甘寧認主之時,驚天動地一聲響,西城門內亂聲大作。

城頭上的楊弘急忙往下觀看,卻見內城無數巷陌冒出人影重重,成百上千,在吶喊聲中如汩汩細流,迅即匯聚一處,並裹挾了許多的百姓,浩浩蕩蕩,殺人放火。

由於事起倉促,加上此時壽春守軍的注意力大半放在城外的徐州軍身上,對內根本就沒有絲毫防備,只是片刻不到,內城門竟已失了兩處!

不幸中的萬幸,便是這驟然冒出的千餘賊子大半皆為步卒,唯有十餘名騎兵叱吒賓士,火光衝亮了細雨與夜色,楊弘皺眉細觀,越看越是神情悚然...

這十多人他幾乎全都認得!

最當先人披甲持槍,膀大腰圓,正是本地人的車騎校尉李豫,而他左邊那人則是之前西城門的城守李述,身後幾人也皆是城內一些江東系的中級將官。

「這些人怎地都跑出來了?」

楊弘甚至來不及憤怒,直接大驚失色地地環顧左右問道:「他們的府邸不都安插了人手看管麼?為何這等異動無人提前通報?」

為何無人通報?自然就是潛伏在城內的糜力和奔命司做的好事了。

陸績之前所謂的城中另有一處伏兵,也正是指的他們。

早在王政留駐壽春的時候,糜芳便在他的授意下將整個揚州的暗探精銳一波波地匯聚壽春,加上糜力潛伏時間頗久,他本人就是一個豪爽義氣的人,又有糜氏的商業網路和整個徐州的財力支援,這近年以來早不知暗中收買了多少市斤之徒,任俠遊士,連袁術的王宮他都能伸進手去,可見勢力發展的有多迅猛。

這麼一股地下力量,雖然在正面作戰上未必能提供多大的幫助,但是在解決掉那些哨探,截斷他們提前向守軍的通風報信,自然不成問題,甚至可以做到不動聲色,讓楊弘在這個敏感的時刻渾然不知。

耳目既然解決了,以李豫為首的本地將官勢力暗中串聯,約好時日,便在甘寧等人出城之前,他們已同時來到了陸府,由陸績指揮排程,一致選擇了西城門為突襲的方向,要知他和李述本就是這裡的城守,即便被奪了軍權,對西城門的防守佈置也十分清楚,挾著大股人馬登高一呼,不過片刻便將內城西門先奪了下來,又趁勢取了北門。

而這中間所花費的竟連一個時辰都不到!

戰國墨子在《攻城篇》中曾經特意用了數篇講解,提醒將領在守城的時候,務必要注意地方城中的望族豪強等本地勢力,就是怕這些人在關鍵時刻與敵勾連,做了內應。

須知這些勢力根深蒂固,威望高,人脈廣,平時可能不會有什麼危害,畢竟壽春這樣的大城,屯駐的兵力起碼都是過萬,他們能翻起什麼浪?

但是若是在外敵攻城的緊要關頭,別說嘯聚千人,便是幾百人,幾十人,關鍵時刻在後方製造混亂,煽動人心,也許就能扭轉戰局!

楊弘並非無智之人,提前便讓甘寧將沈、召等世家望族集中在了王宮,嚴加看管,便是已想到了此節,可惜他卻忘記了一件事...

如李豫這些將官他們同樣也是出身本地的望族,他們的家族或許只是中等階層,但人家有親兵,有訓練過的奴僕啊,這可是具有一定武裝力量的豪強了。

哪怕奪了他們的兵權,他們匯聚起來,也同樣可以製造足夠的破壞!

他們的人數不多,但是武器鎧甲卻是不缺,加之糜力這邊,也早有奔命司偷偷運入了許多奇襲,發動之前一一分發,頓時便將這支千人部隊的戰鬥力又提高了一層!

三路人馬,聚攏一處,李豫的江東勢力居前衝鋒,糜力招攬的市井眾人其次鼓譟,陸績則帶著一些策反、投降的兵卒最末壓

陣督戰。

這個三路人馬的作戰安排次序是有道理的。

李豫這邊的部隊都是他們這些將官的親兵組成,裝備最好,肯定最為善戰,是主力、是中堅,所以放在前頭,糜力招攬的人成分雜亂,又裹挾了些百姓,故而放在陣中,以壯聲勢,而李仁和陸績這邊的人馬心思最不穩定,說是壓陣,其實是怕他們臨陣倒戈,因而放在最後。

奪得內城門後,李豫和糜力商量一番,留下李述和陸績帶著幾百人坐鎮之後,隨即一鼓作氣,馬不停蹄地又往外城門殺去。

「不要慌,射箭!」

關鍵時刻,楊弘終於發現了甘寧出城的壞處了,即便他再是智計百變,終究不是真正馳騁沙場的宿將,無論如何大呼大喊,卻難以讓城頭上計程車卒們迅速冷靜下來,即便有人忙不迭把箭頭調整,對準內裡,卻早已沒多少力道,遑論準頭了。

見到頭上箭雨奚落歪斜,李豫立刻便看出了端倪,振臂高呼道:「敵人已然慌亂了,兒郎們,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