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檄文(第2/3頁)
章節報錯
自其篡逆以來,欺天罔地,驕橫跋扈,屢屢不從天子調令,於今歷年,先有北地旱蝗之災,後有孫策兵禍之侵,加以殘暴,好殺成性,地方名門,幾為之一空。無論士庶,父子乖離,室家分散。仰觀天文,俯察人事,此而能久,孰有可亡?
今得阜陵王劉赦之求助,獲悉其情,義憤填膺,三軍將士,無不奮然而發怒,上表天子,奉其密詔,大集徐、兗、青等北地義兵,誓欲掃清江東,剿戮群兇,遵高祖之舊制,修光武之遺德,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昔韓信以裨將伐齊,有征無戰,耿弇以偏軍討步,克不移朔。況以我三州之眾,十萬虎賁,掃彼一隅之賊,何異傾山碎卵!
諸君等並衣冠世胄,杞梓良才,神鼎靈繹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變鵲起,今也其時,鼉鳴鱉應,見機而作,宜各鳩率子弟,共建功名。如耿弇之赴光武,蕭何之奉高帝,富貴以重當年,忠貞以傳奕葉,豈不盛哉!
若同吠堯之犬,尚荷亂臣之恩,守迷不反,仍懷蒯聵之祿,便似崑山縱火,玉石俱焚,爾等噬臍,悔將何及!
江淮盛府,明餘旦旦之言;皎日黃天,知我勤勤之意。
佈告海內,鹹使聞知!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檄文一經傳開,天下震動,諸侯側目,隨後更有兩條訊息從壽春傳來。
負責斷後的嚴然戰死。
聞得徐州來襲,楊弘立刻派遣信使急往汝南,傳訊袁術。
檄文一出,揚州舉境惶怖。
明明是王政圖謀揚州,背盟棄義,看他檄文中言語,反倒成了袁術大逆不道,死有餘辜?
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真是讓楊弘暴跳如雷,既惱且怒。
本來嚴然和天誅營的兵卒們身亡後已經草草埋了,現在他又傳下命令,重又把這些人的屍體挖出來,懸首城頭,並立即親自做了一篇文章做為回擊,亦傳檄各地。
青州王政:黔首之後,盜賊之子,本無懿德,好亂樂禍,昔日與徐和、張饒並作妖孽做反,饕餮放橫,傷化虐民!
吾主袁術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故遂上表天子,授以侯爵,與之盟會,本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匡扶漢室,不料政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口稱奉天子之詔,實藏亂上之心,明與吾主合盟共義,暗舉吞併友邦之行,如此行徑,不異秦之趙高,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數王禦寇之發家,以下犯上,狡詐反覆之事例罄竹難書,何用多言!今挾侯王以遂暴亂,實為項羽之故計也。
今徐州毀約,無故犯我疆土,號稱軍馬十萬,竊為之計,至多萬人,揚州百萬軍民,聞訊王賊來犯,無不同仇敵愾,奮劍與夕陽爭光,揮戈與明月競色。以此應戰,何戰不平?
“舊齊之英,徐州豪傑,有能深明大義、斬送賊首者,賞同佐命。執意從逆者,且看誰與之為摧!”
他也為這篇檄文取了個名字,叫做《佈告天下檄王政之罪》。
此篇檄文出來的當天,徐州方面便立即做出了反應。雖然禰衡這位大才子還沒有來到戰事前線,不過此時九江還有一個郭嘉呢,他雖長於軍略,可在詩文上也並非毫無造詣,當即妙筆生花,緊跟著又一篇《討袁術檄》新鮮出爐。
隨著郭嘉這篇檄文傳出,不久之後,壽春的回應檄文也即又緊跟著出現了新的一篇。
這一番嘴仗,打的那叫一個如火如荼,最激烈的時候,一天之內,雙方傳檄三四通.
到的後來,壽春檄文的打擊面甚至從王政擴大了徐州文武臣子們的身上,比如痛斥吳勝“殺戮成性”,大罵郭嘉“酒色無度”,對於張昭這個當初主動聯絡黃巾賊寇大開彭城城門的更是一頓批判“有才無德”等等。
當然,王政這個主公更是如楊弘等忠心袁術的文儒的重點攻擊物件,什麼犯上作亂,背信棄義,屠戮城池就不說了,連他和霍氏那點事情也被人大肆抨擊為“強佔寡嫂,好色如命,穢人耳目”等等,更稱為“仁人志士,無不切齒鄙夷”。
檄文傳入徐州軍中時,眾人都很是不安,唯恐王政勃然大怒。
其他倒也罷了,把私生活拿來說可就有點不厚道了吧?
再說王政至今除了一個霍姒和步宛兒外,身邊還沒有第三個女子,連早已被送來城中的呂布之女都還沒碰過,這也能算好色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