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絕不放行(第2/3頁)
章節報錯
看了眼閻象,見他臉上再無之前的鬱郁之色,王政笑了笑,先問:“軍中輿論如何?”
閻象一聽就知王政問的什麼,直言道:“雖攻破堂邑,但畢竟走了張飛,紀靈的大仇等若未報,故此,即便大勝之下,三軍之中,依舊戰意滿滿。”
“這是好事啊。”王政頷首:“既有大義之名,軍心亦足可用,那後面的戰役,已是多增加了三成勝算了。”
資治通鑑裡說,兵義者王,兵應者勝,更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
都說人是虛偽的動物,這話不假,因為很多東西,如名分,道義雖然很虛,看不見、摸不著,卻往往比比真刀實槍更要具有殺傷力。
很多人沒有道德,卻知道佔據道德高點的重要性,很多人內心更認可力強者勝,而非有理者勝,可當真理虧的時候,便是他人不說,自家內心都會有些惴惴不安。
而一個政治家,領袖人物,可以在內心不認同這些,卻不可不以此粉飾自家的行為。
只有佔據了名分、大義的制高點,師出有名,才能氣勢如虹、無往不利。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凡有戰事,必有檄文。檄文的作用,無非抬高自己,貶抑對方。
而在大漢,有時候甚至不需要太多的道義,道理...
為親友復仇,已足夠師出有名!
若說本來的袁軍攻打廣陵,無非是為袁術的野心的話,的確算不上理直氣壯,可如今為紀靈復仇,卻能頃刻讓三軍齊心。
軍心如此,可談戰事。
“咱們已攻下堂邑了。”其實王政在這裡吟風賞花的時候,已是思忖良久,胸中有了決算,不過此時卻不先說,反要問問閻象意見,畢竟紀靈一死,這位主簿其實就是此時袁軍的實際領導。
“先生以為,後面該如何行止?”
堂邑之後,一旦後面輿國的被攻破,廣陵城便近在眼前了,還要問什麼行止?
“刺史的意思是...”閻象何等聰明,頃刻便反應過來:
“咱們是繼續攻廣陵,還是先去收攏趙勳殘餘兵力,兩軍匯合一起,便可防止被劉備軍截斷後路?”
“不錯。”王政讚賞地看了閻象眼,點頭道:“咱們之前未破城前,在野外紮營,平原之上,無險可依,若不破堂邑,趕走張飛,無論趨前向後,都時刻有腹背受敵之憂。”
“如今激發軍心,孤注一擲,哀兵必勝,終破此危局,此時選擇權,主動權,卻是回到了咱們的手裡。”
“趙勳敗亡的訊息傳入揚州後,主公必再派遣大將去攻下邳。”閻象沉吟了會道:“咱們還是應以廣陵為主攻目標。”
“不過此時擔心後路有失,倒也不算是錯。”閻象道:“這樣吧,不若將軍先在此地留駐幾日,正好咱們大軍這一場戰下來折損不少,且休整先。”
“同時在下再親自帶人去收攏下邳的部曲,若是主公派遣的大將及時來了,便交付與他大半,吾帶一些前來堂邑。”
“若是沒趕上,那說不得,咱們先集中主力攻下廣陵一郡,再去支援便是。”
“大善。”王政雙眸爍爍生輝,撫掌大笑,瞧堂外綠樹成蔭,夕陽的餘暉反射石板路上,盡是一片暗金融融。
本就該這樣啊,廣陵攻下了不也是姓袁嗎,自是要以你們袁軍為主了。
當然,王政的內心又偷偷補充了句。
遲早還是要姓王的。
.....
次日,閻象帶著一支部曲出城。
接下來的日子短暫而又漫長。
前者是物理時間,後者麼,自然就是在對那些想要繼續戰鬥的袁軍而言了。
他們之中,一部分自然是依舊感念紀靈之恩,矢志為其復仇,大部分的,卻還是因為堂邑這一戰打的太過順利,當真勢若破竹,一時間俱都心頭火熱,渴望再斬首,立軍功。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堂邑之前被張飛和那位郡守改成了軍事一地一般,百姓太少,全無婦人,這樣的城池,便是劫掠,都沒有什麼樂子可言啊。
王政倒是沒閒著,一邊令天軍去四周村鎮蒐集糧草,輜重,打造後續的攻城器械,一邊又安排兩軍的哨騎合併輪番出城,蒐集劉備軍的動向,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