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風雲激盪(第2/3頁)
章節報錯
多的時候一天就能有十幾封,少的時候,也不下五六封。
透過這一封封的軍報,透過軍報上那一段段簡潔明瞭的文字,前線大營裡的吳勝和郭嘉,給王政構建出了一個形象的、立體的場景。
他彷彿就能透過這軍報身歷其境,更透過那一封封滿布硝,似乎還殘留前線戰士的餘溫的軍報,直接看到那場殘酷而激烈的攻堅戰!
那場正發生在六安城下的攻堅戰。
“建安元年,夏六月十九,午時,郭祭酒以計誘敵騎兵出城,並以少擊多,阻敵於甕城之外,諸將及時馳援,全殲敵人六百餘。”
“建安元年,夏六月二十三,破曉,吳將軍親自帶人陣前殺俘,斬首二百餘,隨後懸示首級,號哭震天動地,城頭孫賊觀看之,士氣大沮。”
“建安元年,夏六月二十六,入夜,黃忠軍抵六安北門,欲用偽軍之計賺取城門,計不成,為黃蓋識破。”
“建安元年,夏六月二十九,晨,我前線諸軍皆已就位,辰時,展開攻勢,吳將軍部攻東門,黃將軍部攻西門,劉勳餘部攻南門,吳勝、王熊諸將皆冒失石、身先士卒,郭嘉居中排程。”
“空出北門未攻,有黃忠將軍親率本部列陣門外以待,防孫賊突圍。敵將黃蓋等部或守東門、或守西門、或守南門,亦皆親臨前陣。戰至午時,我軍稍歇,全軍撤退,統計戰果,殺傷敵人一千兩百餘,自損一千三百餘。”
這大概是天軍起事以來王政第一次看到自家的折損超過敵人了,不過他卻並沒有絲毫失落,反而微有自得。
因為這可是一場在敵守我攻的攻城戰!
作為攻城的一方,在面對守軍乃是三國名將黃蓋和遠勝一般城防軍的東吳精銳,在對方有器械和地利可持的情況下,依舊還能打出近乎一比一的戰損比,既說明前線戰事的緊急,也證明了天軍戰力的超群。
且這一次系統兵的傷亡佔比並不算高,也證明了那些新卒和其他的徐州軍也已具有了一定戰力,這才是王政最為欣慰的地方。
練兵千日,用在一朝,作為一個後世人,在擴充軍隊的時候王政沒有選擇隨此時大流的“拉壯丁”的盲目擴兵,而是走了一條精兵的路線,更提高待遇,且不惜米糧來保持操練,如今看來總算是不枉費了。
不過,自得之餘,他卻也不免心疼。
這一次的出兵總數雖然不過兩萬人,但幾乎也是把他麾下的精銳都掏出來了,尤其是很多一二階的天軍除了系統提供的強大體質之外,其實也有歷經多場血戰磨礪出來的戰鬥技巧和經驗,前者固然是可以用經驗值來獲取的,後者卻是不然!
這些未來本該成為更強大的三階兵甚至的四階兵,可謂陣亡一個就少一個,短時間內其實不是可以用經驗值升級這個作弊器來補充出來的。
王政沉吟片刻,當即手書一封,遣一隊鐵騎兵快馬送去六安,書信中明確提醒郭嘉和吳勝要體恤老卒,在攻城前期還是要儘量多用新卒,降卒之內,若能智取便不要強攻,並在信末專門寫了一句話給郭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故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這兩句話是出自後世唐代虞世南的一首五言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意思說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有才能的人也是這樣,並不需要外在的憑藉一樣可以聲名遠播,透過戰報王政能感覺郭嘉和吳勝進攻太快太勐了,甚至有些不惜死傷的趨勢,擔心其是求勝心切,故小小提醒一下。
卻不知道郭嘉和吳勝固然是急於攻破六安,更多還是為了想要儘快來為他解開舒城之圍。
......
“建安元年,七月二日,諸軍午飯畢,二度攻城,投石機,床弩一字排開,相繼連發,六安樓堞皆盡。黃蓋在城上立木柵以拒之。”
“吳勝將軍親自登城,黃蓋束蒿灌脂,焚而投之,暫阻我軍,時東城門,有敵將董襲趁隙而出,欲斫我營,黃忠引百騎,突白刃,直衝敵陣,人馬辟易,敵遂退,自未至酉戰至入夜,流血染城,計算戰損,再斬孫賊千餘,自身傷亡將近八百。”
“我軍晚飯畢三度攻城。盡熄火把,用郭祭酒計,漆黑箭失,並在晝時,我軍已環繞城池,多作高樓,居高以臨之,齊齊施放。失如雨下。因夜色深重,我軍箭失又盡皆塗為黑色,孫賊不能辨,中失者甚眾,其中黃忠將軍大展神威,一箭射殺敵將董襲,更有一少年中箭倒地,身份未知,生死不明,但見滿城驚亂,聲聞百里外,料其身份不低。”
“建安元年,七月三日,昨夜箭襲,直到卯時方住,辰時,吳勝與黃忠兩位將軍齊攻東門,以降卒為前鋒,驅使上城。其軍中諸將雖然略有不滿,然終不敢言。”
“苦戰至午時,黃將軍本部兵卒用衝車施大鉤在車端,以牽樓堞,壞其城牆,黃忠當先入城,黃蓋親出迎敵,兩人激戰城下,不過數十回合,黃蓋敗退。”
“黃忠欲要追擊,無奈所壞之城牆通道狹窄,寬不過丈餘,孤軍深入遭遇敵人圍攻,黃將軍意氣彌厲,斬殺百人,卻也身中三創,無奈退回城外。”
“其後孫賊以木女牆為蔽,且休且戰,黃蓋親督民夫,又在木女牆之後築壘新牆。至申時,城中新牆成,我軍無功而退。”
“黃將軍和新軍兩部退,吳將軍主力接替,黃將軍雖負創猶不肯下,繼續指揮攻城,戰至亥時。六安四方城門三方皆有我軍勐攻,唯東城殺聲最烈。”
“至子時我軍退,計算戰果,再次殺敵一千三百餘,陣斬孫賊都伯以上者四名,我軍自損千人,都尉以上戰死者一人,都伯以上戰死者計有兩人,什長以上戰死者計有七人,茲列其姓名在右,天誅營都尉牛亭,天軍一部都伯某某,三部都伯某某,天軍二部什長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