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那些書信時,王政表面上神色平靜,心底卻如驚濤駭浪。

曹孟德竟然真的無聲無息間就在江東策反了兩座重鎮?

儘管他心裡還在說著書信未可盡信,但下意識裡,王政覺得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頗大,甚至聯想到了更多。

原本的歷史上,孫策之死本就疑點重重。

若是從利益最大化來分析兇手是誰的話,本來就和曹操有極大關係。

第一,當孫策徹底擊敗了劉勳,徹底佔有廬江郡之後,本就對當時屬於曹操的徐州頗有染指之心,曾兩度派遣大將攻伐廣陵太守陳登,結果十倍於陳登的孫策軍居然被陳登打得大敗虧輸,考慮到孫策當時的實力,“斬虜以萬數”可能有誇張成分,但慘敗給陳登無可辯駁。這場仗打得太丟臉,以至於這位孫策手下的大將都沒有被點出名字。

後來這位無名的江東大將再次集結軍隊圍攻匡琦城,陳登派出陳矯向曹操求救,然後派人在救兵的必經之路聚集柴草,每十步一堆,排成長長的一列,於夜晚點燃。孫策軍以為綿延的篝火是曹操援軍到來,嚇得陣腳大亂,陳登趁勢出擊,再次大破孫策軍。

十倍於陳登的孫策軍居然連敗兩次,到底這位領兵大將是誰呢?孫策與陳登的傳記都沒有提到此人名字。

但是在《陳矯傳》裡,卻終於道出了真相。

《三國志·陳矯傳》載:郡為孫權所圍於匡奇,登令矯求救於太祖。

原來是孫十萬啊,那很正常了,

不管如何,在建安四年時,繼承袁術大半財產的孫策,其最初的戰略目的更傾向於北上徐州,而非南下荊州,這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在曹操和袁紹發生官渡大戰之時,孫策又再次蠢蠢欲動了。

《三國志·孫策傳》載: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東吳這邊的列傳都直接挑明瞭,清楚顯示孫策這次集結兵力就是衝著曹操去的,他不僅要大舉北上逐鹿中原,更準備襲擊許都將漢獻帝這張最大的王牌給搶了過來。

毫無疑問,孫策有這種能力,也有這樣的戰略眼光,並且確實有這樣的計劃。

如果他沒有被刺殺,真的襲擊了許都搶走了漢獻帝,或許漢末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同,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形勢。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二十六歲的孫策如一顆耀眼的超新星,突然爆發又突然消逝,冥冥之中,他做的一切似乎都只為了給弟弟孫權鋪路。

從後世人的眼光來看,孫策死後的最大得利者自然是孫權,但從當時來看,其實反而是曹操要為此松一口大氣。

再結合他的謀士郭嘉那鬼神一般的預言,這就不得不讓人遐想萬千了。

而在如今的王政看來,要行刺孫策這樣一位自身武藝高強,又位高權重的人物,絕非一件易事,如果真是曹操所為的話,那麼其在江東之地隱藏的勢力...

那些暗地裡親近他計程車族,世家乃至官吏,恐怕不在少數!

不管如何,作為舒城縣君的周暉是個親曹派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王政立刻召集王熊和軍中的中級將官前來帥帳商議。

聽到這個訊息後,眾將也紛紛變色,大敵當前內部卻有這樣的不安分因素著實令人頭疼,但是周略的那個計劃王政又總覺得有些不妥。

要捉周暉並非什麼難事,王政親自帶領天誅營的精卒直接尋個藉口,便可進入縣府將其拿下,可然後呢?

從那日宴會的表現來看,周暉這個縣君頗得人心,又剛剛獲得一場勝利,如今聲望正隆,城內的將卒對其很是敬服,自家等人說到底不過是一支客軍,最關鍵的是,在這些人的眼裡,王政如今的兵力並不算“強”。

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並非什麼時候都是如此,畢竟大部分都會下意識的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一萬兵馬自然會強於五千。

哪怕是雜兵流民,當數量形成了一定規模時,所具備的威懾力,卻是數量偏少的精兵不可能擁有的。

除非那是一支早已透過無數硬仗成為天下聞名的精兵,比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袁紹的冀州強弩。

而天軍,目前的聲名自然不算弱了,但大多還是集中在青徐境內,卻還沒有真正聞名整個大漢天下,讓所有人都覺得震耳欲聾的招牌!

在紙面勢力上形成不了壓制,又作為客軍,王政眼下擔心的,自然便是萬一拿下週暉後,雖有周略助力,但到時周暉手下那幾個都伯不服,發動譁變來奪回周暉,甚至直接和天軍產生大規模的衝突,豈不是要在舒縣裡引起一場大亂?

那可如何是好?

他當然有自信三千天軍也可將這群人徹底鎮壓,可關鍵時這個過程中天軍會折損多少,接下來面對孫策軍時又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