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煽動人心(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政一番侃侃而談,賀宏卻還是有些猶豫不決。
他不通軍務,卻聽得出王政的話外之音,顯然是斷定合肥目前並非孫策軍的戰略目標,那麼接下來王政會如何做,袁術又該如何做呢?
“州牧的判斷頗為有理,不過此事幹系太大,一旦估計錯誤,那後果不堪設想。”頓了頓,賀宏轉過頭對周瑜道:“公瑾,此事你怎地看法?”
聞言,周瑜沉吟了片刻,抬頭看了眼賀宏,淡淡道:“王州牧所言,不無可能。”
說著,又瞥了眼一旁的王政,目光卻是變得有些複雜起來。
周瑜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儘管他內心已成三番兩次的提醒自家,不可對王政這等拔起於草芥的人物掉以輕心,可或許是因為一個頂級帥哥在面對相貌平平的同性時,天然便會產生的心理優勢...
之前的周瑜其實還是不由自主地對王政產生了些許小覷。
這樣的錯誤不可再犯!
一邊暗自提醒自家,周瑜一邊收斂心神,沉聲道:“王州牧,方才你說孫策此時已然南下廬江,若一語成讖,當如何應對?”
“這就要問周縣丞你了。”王政笑了笑道:“本將聽聞你便是廬江人,那麼依你所見,若是孫策攻襲廬江,廬江有幾城可守,又能堅守幾日。”
周瑜思忖了會道:“去年數場大戰,廬江郡內的一些精卒亦已抽調大半,除郡治皖城之外,幾已無成編之軍,孫策若是舉兵南下,大抵會形成勢若破竹之勢,只是現在訊息不通,不知情形到底如何。”
王政聞言訝然望了過去。
聽話要聽重點,天下任何一座郡治之城皆為整郡中心,不僅財富子民,商賈官宦皆向該處匯聚,守軍的數量和城池的防禦力亦為郡內之首,外敵想要攻破郡治,當然遠比其他縣城要難上許多,這是常理。
但周瑜特地這般去說,便說明皖城的守備力量頗為可觀,兵卒數量更會超乎他的意料。
王政當即脫口問道:“皖城有多少人馬。”
周瑜還沒回答,一旁的賀宏已介面道:“王州牧你問的是守兵人數,還是總人數?”
“賀公的意思...”王政道:“莫非是說皖城還有私兵不成?”
周瑜道:“王州牧猜的不錯,皖城本有五千常駐人馬,不過去年已被州牧將其中的五百騎兵和一千老卒抽調去了壽春,至今亦為不足,但是城內卻有廬江太守劉勳的一萬私兵。”
王政聞言倒吸一口冷氣,我靠,一萬私兵?
這廬江太守劉勳是何許人也?
歷史小白的王政自然不知道,這劉勳和臧霸一樣,乃是東漢末年的地方豪強代表之一。
劉勳,字子臺,徐州琅琊人,中平末年便為沛國建平縣長,和曹操是老朋友,又是袁術的老部下,所以在群雄割據的初期他算的上是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
在原本的歷史上,袁術敗亡後,從弟袁胤、女婿黃猗等人率領殘餘的揚州軍也投奔了劉勳,讓他勢力大漲,兵馬足有數萬,開始對北面的九江郡開始蠶食,讓隔江相望的孫策極為忌憚。
為了成為袁術遺產的最大繼承人,孫策一方面讓自己的妻族喬氏(大小喬便是皖城人)暗中策反廬江各縣的勢力,一方面派使者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勳大肆吹捧一番,說子臺公功名遠播,今人仰慕,最後更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
孫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自家,他實力有限,只能自保無法遠征,所以請求劉勳發兵降服上繚,解其危難,自當感激不盡。
劉勳見孫策這個佔據三郡的少年英雄都這般極力討好,自是萬分得意,且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本也有覬覦之心,當即腦子一熱,立刻拍板決定發兵上繚。
後面所發生的不用贅言,劉勳前腳剛離開皖城,後腳喬家人便大開城門,皖城既下,剩下諸縣更不用提,孫策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杭,就十分迅速且順利地奪取了廬江郡。
而另一邊劉勳猛攻上繚卻一直不能取勝,直接收到後方的急報知道孫策已奪下廬江郡時候,才知道自己中了孫策的調虎離山之計,不過此時後悔已然武勇,只得灰溜溜地去投奔老朋友曹操了。
但此事也說明了劉勳的實力極為強悍,甚至讓未來的小霸王孫策都不願和其硬拼,便是此時,即便還沒有接受到袁術的部分遺產,,據賀宏所言,劉勳的私兵不僅數量過萬,這支軍隊的裝備也極為精良,戰力毫不遜色任何官軍。
“如果皖城有一萬精卒的話,只要那劉勳不要輕敵大意,貿然出擊,孫策的確無法在短時間內攻克。”
王政沉吟了會,點頭道:“不過未免夜長夢多,咱們也不可繼續這般被動了。”
“王州牧莫非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