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徐州、青州,作為中原之地的豫州在大漢朝廷眼裡,自然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比如官道,驛站這方面的建設,明顯多了許多,尤其是靠近潁川郡的地段,更一直是基建的重點。

宜祿與舞陽之間,相隔有四條道路相通,從舞陽延伸出來的,又有三條驛道,向北能直達昆陽,向西則直接進入荊州的南陽郡,向東甚至可以經過定陵、臨穎兩座城池便可抵達許都城下。

只是由於處在平原地帶,本身又是城小牆低,即便戰略意義十分重要,一般情況下卻並非潁川的北面門戶,便是屯駐重兵防守,也基本會更多考慮在昆陽和定陵兩座大城。

高覽率軍先是來到南頓城,然後轉向西南,走上了另外一條官道。

雖因戰亂的關係,道路已經有些年頭沒人整修了,雜草叢生,但是並不妨礙騎兵行軍。

天朝古時沒有水泥瀝青的時候,技術落後,相比現在,修建道路並不簡單,修建的官道都有一定的尺寸要求。一般古代的道路尺寸分為“軌、步、夫”三種,如戰國時的七國,因為六國的車輛大小不一,所以各國根據車馬修建的道路自然不同。

直到祖龍混一宇內,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便要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車輛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為六尺,從而進一步統一了道路的大小,基本上城池之間的官道便要求有三丈左右的寬度,為了方便排水,要有高於路面兩側的路基,還要有美觀道路的青松和供人休息的亭子。

由於王政有言在先,為了加快行軍的速度,高覽和嚴然選擇了儘量去走官道,只不過汝南如今雖還是袁術的勢力範圍,但為了避免曹軍可能存在的探馬,這支部隊基本上海是晝伏夜出。

不多日,他們便來到了潕水附近的一條支流,到此時高看嚴然相視一笑,皆知離目的地已不遠了。

潕水乃是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沅江支流,而舞陽城的名稱來源據說便是夏禹時邑在潕水(又稱舞水之陽。

這條支流的水不深,用皮囊就可以過去了,這方面郭嘉之前已和他們說過,高覽等人早有準備,很快抵達到了潕水東岸。

舞陽並非什麼堅城,按王政郭嘉之前商議,夏侯惇拿下昆陽後,在此地派駐的兵馬料想亦不會太多,要想完成一戰而下的戰略目的,唯一的阻礙,其實便是在於這條潕水河了。

這方面本就是豫州潁川人的郭嘉給與了極為重要的意見。

他老家陽翟和舞陽一北一南,相隔不近,若是一般人自然未必能瞭解,不過郭嘉身負奇才,兼少有壯志,連相隔萬里的青州北海尚且被他如數家珍一般,豫州境內的山川河流,自然更難不倒這位鬼才了。

在高覽等人出發之前,郭嘉便曾說指著潁川的地圖說到,天軍若要強渡潕水,可先選出水深的地方,標註出來,然後結合情報,再從中選出曹軍防禦最薄弱的地帶,這是第一步。

這話出口之後,眾人皆是愕然。

人馬渡河,通常都是臨到河邊再選擇渡河的方式,水淺的,可以徒步。水深的,則依據河水的深度、兩岸的遠近臨時搭建浮橋,所以渡河向來優先必然是要選擇水位淺的地方渡過,哪裡有舍易取難的道理?

郭嘉則搖頭道,此戰關鍵不僅是要取下舞陽,更要快速拿下,不可有漏網之魚,以免打草驚蛇,讓昆陽的夏侯惇警覺起來。

若要速下舞陽,如何渡過潕水便是關鍵,而要強渡此河,首要考慮的是不能讓對岸的曹軍提前發現,乃至半渡而擊。

你們都知道水淺的地方好過,曹軍同樣也知道,所以水位低的地方防禦力量也肯定最強,相反,水位越深,敵人便越難渡河,所以防禦反而就會鬆懈。

所以,要想急襲而過,就不能選擇水淺的地方,只能選擇水深的地方。

聽完郭嘉的計策,無論高覽還是嚴然皆是歎服,王政更是暗自康慨,郭嘉這位鬼才,真是每每出人意表,事事反其道行啊。

隨後的第二步,根據往年灤河的水位變化,確定出所選擇位置現在的水勢之深淺、兩岸之廣狹,提前打造好浮橋,第三步,則是除了軍營這邊準備的皮囊,沿途亦可尋些村莊收購、趕製,保證渡河時騎兵人手一個。

這三步之中,第一步與第二步是最重要的。第三步,只不過是一項候補的措施。

而當高覽率軍來到裡內水位最深的一段,果然便沒有看到對岸有什麼曹軍的崗哨,眾人又一次在心中對郭嘉欽佩不已。

由於此時還是下午,抬頭看了眼天色,高覽思忖一番後,為了做到萬無一失,還是沒有選擇直接靠近,而是先停在了東岸十里外,一直等到入夜才悄悄地來到了河邊。

遙遙看見,對岸的曹軍生起了篝火,大約每隔七八里便有一堆。夜色下,這連綿不絕的篝火,彷佛一條蜿蜒的火蛇。篝火邊兒上,搭建的有簡單的帳篷,偶爾見到有曹軍士卒探出頭來,觀望一番。涼風習習,隱約可以聽見一些動靜。

高覽伏在岸邊,細細觀看,沒多久,嚴然也從左右悄悄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