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豫州風雲(第1/3頁)
章節報錯
當然,這一番瞭解,其實也不全是壞處。
王政在徐州的成功、輝煌,經劉闢之口傳遍豫州黃巾內部之後,不僅讓這些人對這位後生晚輩刮目相看,也讓他們再次燃起了熊熊的鬥志。
那個自張角死去後塵封多時的雄心、冷卻多年的熱血,再一次甦醒了。
勢力最大的何儀更是在一次聚會時擲地有聲地說道:“王政今日掩有徐州,吾等為何不可據得豫州?”
劉闢深表贊同,更認為大爭之世,不進則退,如今天子既從洛陽西遷許都,那麼曹操和漢軍對他們動手乃是早晚的事情,眼下不過暫時之安,實則危若累卵!
他們不僅要從王政奪取徐州的過程中好好取經,更非常需要和這麼一位強大的同道結成盟友!
只是無論何儀還是劉闢都沒想到,曹操動手會這麼快!攻勢會這般勐!
這邊還沒搭上線呢,那邊就已經動手了...
而且幾乎是轉眼之間,潁川的何儀就失了大半地盤,更被夏侯惇兵困昆陽。
這個情況下,劉闢幾乎是在收到訊息的第一時間便立刻悉起大軍,前往救援。
在劉闢看來,昆陽可以失守,但何儀絕不能陷落,只要他這個渠帥還在,即便丟了昆陽,丟了潁川,憑藉其多年的聲望,捲土重來並非難事。
可若是對方死了或者降了,那他劉闢便成了孤掌難鳴的狀態,汝南失陷也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由此原則出發,也就基本定下了劉闢馳援昆陽的作戰目標:不求擊敗曹軍,甚至不求解圍昆陽,關鍵是將何儀救出即可。
這個目標的前提,便是要從曹軍的包圍圈中開啟一個口子,讓何儀能見縫插針逃出生天。
只是有句話叫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當劉闢的軍隊橫穿過兩郡之地,出現在昆陽城外、甚至逼近夏侯惇右翼大營的時候,他卻忽然發現,他似乎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果。
他了解己方,更相信何儀能把握時機,卻遠遠未能瞭解敵人。
夏侯惇的右翼佈下了內外十八層連營,看起來聲張勢大,結果臨敵對陣卻是一失未發,不戰而退,根本不給劉闢思考的機會,轉瞬間接連潰退了三座營寨。
要知道此時天近三更,汝南黃巾軍剛抵達城外,不僅營寨未扎,甚至還沒與城中聯絡上呢。
曹軍潰敗的速度簡直令劉闢瞠目結舌,驚訝地無以復加,如果非要找一個詞語來形容,“望風而遁”,實在是最佳的詮釋。
有那麼一瞬間,幾乎讓劉闢以為自家才是官軍,對面才是黃巾賊寇。
他從汝南只帶來了六千人馬,夏侯惇單是右翼就有八千餘人。
黃巾軍以少勝多打贏了官軍?
還是堪稱輝煌的大勝?
劉闢有些懷疑人生了,他驅馬登高,四下遠望。
整個的戰場上,一層層的營寨接連被潰卒踢翻的篝火、扔掉的火把點燃,火勢連綿不絕,黑煙騰騰,火光沖天。視線所及的地方,盡是不顧一切奔潰逃竄的曹軍。到處人驚馬嘶,放眼轍亂旗靡,曹軍的陣地亂糟糟一片。
這邊看,成百上千的步卒,哭爹喊娘,丟掉手中的兵器,為了能跑的更快一點,解去身上的盔甲。那邊看,一股股的騎兵,拼了命地打馬,渾不顧前邊是誰,馬蹄奔騰,掀起煙塵滾滾。曹軍自相踐踏,死傷無算。
右翼的十八座連營,接連通透。
到的最後,前邊營寨未亂,後邊的營寨已經開啟轅門,驚慌失措計程車卒們或往前衝,或往後跑,有的從轅門出,有的翻過營牆。他們便如一股洪流,以不可阻擋的態勢奔湧向了中軍大寨。偶爾有軍官試圖阻止,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激起一點漣漪,很快消失無蹤。
這是真的勝了啊...
一個親兵策馬上前,一張臉上盡是興奮的暈紅:“渠帥,敵人這是夜驚炸營了,右翼如今已徹底潰敗了,咱們眼下該怎麼辦?”
話裡的意思是乘勝追擊,還是進入城裡,抑或是保持原有的計劃。
還能怎麼辦?
眼見潰退的曹軍即將要衝入他們的中軍大營,倉促無備之下,幾千人一起衝,十座中軍大營也能被他們沖垮了,昆陽城中的何儀亦不是傻子,這樣的情況下,他絕對會趁機出城反攻的,曹軍大潰乃至全軍覆滅的局面,基本已經確定,不可扭轉。
這雖非劉闢的本意,但他總不能這個時候還說什麼只求救出何儀,不可貪功吧?
如今單只是解昆陽之圍,怕都有打擊士氣之嫌了。
劉闢摸了摸頭道:“傳令,三軍急進。右翼向右兜轉,包住曹軍的南面,曹軍有朝這個方向逃竄的,格殺勿論。左翼網開一面,對往許都方向逃竄去的曹軍,悉數放開道路,不必阻攔,防止其走投無路、臨死反撲。中軍突入,不求殺傷,唯以驅逐為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