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賜劍(第1/3頁)
章節報錯
幾日後,下邳的南城門外來了一支隊伍。
開始時這並未引起守卒的主意,下邳乃是如今天軍的政治中心,這等數目的小隊出入城門本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或是出城巡邏的,或是巡邏回來的。
可這支小隊與他們相比,卻截然不同。如果有懂得漢朝軍制的人就會看出來,這一支不過十幾騎的小隊裡邊,單是都伯以上的軍官就佔了大半。
走在最前邊的那人,身材雄渾高大,全幅披掛甲冑,赫然竟是一箇中郎將,跟在身後的則是兩個都尉,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官職最低的,大約得數左右隨在那中郎將左右的兩個什長了。可從那將軍對待兩人隨意不失親切的神態來看,看的出來這兩個顯然為他的親兵。
一行人不急不緩地靠近城門,直到馬蹄踩在吊橋上時,守門的門卒終於看的清了,登時嚇了一跳。
目前天軍中的將軍可不多啊,哪怕是一箇中郎將,也不是說見到就能見到的。
漢朝有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官員之間行揖拜禮,軍中階級之法更是森嚴,下級見到上級,不分歸屬,必須行跪拜禮,比如著名的漢文帝“細柳勞軍”故事中,周亞夫就以“甲冑之士”為理由不行跪拜禮,不過沒有披甲的將士仍然要行跪拜禮。
當然,為了培養自家軍隊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如今雖然恢復了漢朝的軍制,跪拜這一條卻是被王政取消了。
不過很多兵卒慌亂之下卻是忘了,當即便有十多個門卒嘩啦啦跪倒一片,隨後城門後邊轉出個都伯,往前迎接。
這一路行來,經過好幾個城池,類似的情況眾人見的多了。那中郎將身後的一個都尉按照慣例上前,打算叫他們免禮起身。
沒料到,那個都伯剛被攙扶起來,看到那中郎將登時一怔,隨後立刻驚呼起來。
“黃忠都尉,你這麼快就成中郎將了?”
原來那中郎將正是凱旋而歸的黃忠,聽到這話亦是一驚,他剛入王政麾下不久,隨後便被派去了琅琊,在這下邳呆的時間並不算長,並無幾個人熟人啊,怎地會有人認識他?
循聲望去,打量了那都伯好一會兒,愈發糊塗了。
這人...俺不認識啊。
莫非真是老了?
想到這裡,他老臉一紅,連忙躍下馬來,大步流星地走到那都伯面前,親手攙扶起來,旋即不好意思地道:“兄弟,俺年紀大了,這記性有些不中用了,冒昧問下,你是怎地認識俺的?”
“黃將軍誤會了。”聽到這話,那都伯啞然失笑,連忙低聲解釋道:“您是不認識末將的,只不過...嘿,若不是黃將軍,末將也不會當上這都伯,如此大恩,自然是要主動了解一番,便知道了黃將軍的相貌。”
黃忠愈發迷糊了,正要繼續追問,顧盼四周,微一思忖,登時想起來了。
這不正是當日與主公相遇的那處城門麼?
“原來如此。”他哈哈一笑,忍不住拍了一下那都伯的肩膀:“俺方才還尋思難道真是老了不成,連朋友故交都記不住了,那可真是失禮!”
攻佔平壽時,臧霸那一路人馬已和于禁、徐方成功會師,隨後黃忠便負責對南面城門主公,當其時也,矢石如雨,他卻毫無畏懼,露出悍勇本色,直接脫了個赤條條,親自上陣,衝鋒前線,一舉破城。
雖說吳勝才是第一個率隊衝入平壽的,可那卻是因為內應大開城門的緣故,若說真正的先登首功,其實還是黃忠。
得知這位五虎上將這一次連連立功,本就想要著意籠絡的王政自是不吝賞賜,更是愈發慷慨,當即便令人傳令,直接便讓其官升三級,恢復了中郎將的官職。
而這情況落入于禁、臧霸等人的眼裡,他們也都是人情練達的聰明人,哪還看不出王政對黃忠的看重?
於是在先前加急傳回下邳的簡要捷報後,這次要派人帶回正式的報捷軍文,並及各部將士的功勞簿時,幾個主將商量之下,便定了黃忠。
“黃將軍不是在打北海嗎,俺聽上官言,平壽雖陷,戰事並未停止,怎麼現在回來了?”
那都伯倒是個自來熟,看到黃忠官升的這麼快,卻是藉機繼續攀談起來:“難道,北海已經全部平定了?”
“哪兒能平定的這麼快呢?”黃忠啞然失笑,擺手道:“北海國可有幾十個郡縣呢,便是一日一城,時日也不夠啊。”
“平壽一下,孔融既沒,京畿地區的大半城池的確已經投降,不過較遠的一些地方,還有負隅頑抗的。”
“我前部軍馬只有萬人,不足發動最後的攻勢,何況徐將軍有言,越到這時越不可操之急切,以免功虧一簣,所以目前全軍停駐在平壽一帶,靜等後續部隊跟上。俺此次是奉於將軍之命回來面見州牧的。”
“原來如此。”那都伯瞭然地說道:“黃將軍肯定又立了大功,所以於將軍派您回來面見將軍,這是擺明了為您邀功請賞啊!”
凱旋歸還,面君報捷,這可是一等一的美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