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這番顧慮並非沒有道理。

在原本歷史上的興平二年,在袁紹與公孫瓚爭鋒的關鍵時刻,田楷曾主動發兵進入冀州,原本是打著和老上司一北一南,前後夾擊,包袁紹餃子的主意,只是田楷帶著一萬青州軍剛從平原直入清河國, 便聽到了公孫瓚被鮮于輔和袁紹聯軍大敗於鮑丘的訊息,自家的薊侯更是直接退回了幽州大後方。

田楷見勢不可為,未等交戰,又迅速地縮回了青州。

只是這番動靜怎瞞得了人,心胸狹窄的袁本初更是在得知後勃然大怒,好你個田楷,膽子不小啊!

立刻以長子袁譚為帥, 直接向著青州進發。

袁譚到青州之時,第一個所控制地盤正是劉備曾經的轄地平原郡,隨後一路向北驅逐田楷,不過半年時間便將這位刺史趕回了幽州。

其後,袁譚又在建安元年(196年)春季,大軍起拔,東攻孔融,又不過半年,便大獲全勝。

一年時間便連敗兩敵,佔領一州,如此戰績,幾可與這一世的王政並稱雙驕了。

當然,事實上袁譚卻從沒有得到過王政如今所獲得的高評價,主要便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雖名義上佔領了青州, 可此地本就是黃巾殘餘勢力最盛的地方,另外還有不少曹操的勢力存在, 便導致袁譚實際的統治範圍只有平原、北海以及樂安三郡,哪怕後來被曹操舉薦為青州刺史, 亦是如此。

二、對手太過不堪, 相比王政之面的劉備、陶謙、以及天下聞名的泰山群盜,無論田楷還是孔融,俱都難以相提並論。

尤其是孔融。

若要論紙面實力而言,這位聖人的二十世孫其實不差,名義上雖是一國國相,可實際上卻統治北海,東萊兩郡之地,這在群雄割據的初期,其實已不算弱了。

尤其是北海國。

這個轄十八縣,戶十五萬的大國,無論地盤人口甚至超過了州治齊郡,乃是青州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大郡,加之背臨大海,不僅鹽業發達,又兼河路繁華,經濟上亦是一處重鎮,若是得逢明主, 未嘗不能開啟一片天地。

當然,這樣的一塊寶地也不是沒有缺點,便是賊患甚重。

青州的第一大郡,便代表著最多的黃巾賊寇亦聚集於此,他們時時侵襲兩郡,掠城殺官,威名遠揚,如遇到大軍圍剿,朝深山中一躲,誰也奈何不得。

若是換成王政這等有系統在身的倒是會欣喜若狂,人多錢多地盤大不說,還有這麼多的經驗能刷?

可換成武事不精的孔融,卻是直接陷入了泥潭,大半時間都在剿匪上煩惱了,哪還有什麼機會發育。

這也成了天下諸侯大都對其不甚重視的原因,連區區的黃巾賊寇都搞不定,還扯什麼其他?

得知袁譚不久前在清河國的漯水大敗了一次田楷,隨後正式進駐了青州平原,王政聽完後眉頭一皺,沉吟了好一會兒,旋即又問起了北海這邊的進展。

“另一邊具體是怎麼計劃的?”他側目問道:“且說來聽聽。”

“主公。”糜芳聞言道:“臣奉主公密令後,早令家僕暗自調查,北海十八邑文武官員裡,其中有三十五人,原籍齊郡以及徐州,又瞭解其人作風、秉性後,約有半數有策反可能!”

王政點了點頭,又問道:“其中將者幾人?管有城門之權者又有幾人?”

“皆在冊中以硃筆備註了。”糜芳解釋道,在王政觀看的時候又道:“以臣愚見,待成功說服這些人後,咱們便可從天軍中挑出部分精卒,扮做流民分批前往北海,隨後在內應的安排下入伍。”

“以吾軍虎賁之能,一入北海軍中,不用多久便可累升將官!”

“當然,為可靠故,精卒內亦要仔細挑選,城府機變自不用說,察言觀色也是應當,最重要的是要父母子女必須在我徐州,防止人心善變。”

“前面沒什麼問題,最後一條倒是不用。”王政聽後搖了搖頭,他有系統在手,最不擔心的便是忠誠問題:“至於前面沒什麼問題。”

“不過軍隊固然是滲透重點,地方官署亦不可放過。”他提醒道。

“臣明白。”糜芳連忙補充道:“臣家族在北海的各處商行掌櫃如今除了收集情報之外,亦開始作著收買官僚的行動,只是為免打草驚蛇,臣叮囑過,偃伏為主,若無絕對把握,不可貿然透露底細。”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任何戰略戰術永遠是以掌握敵我雙方的準確情況為前提,而這便需要可靠的情報和資訊作為基礎,所以天朝軍事自春秋始,便有“用間”之事了。

《孫子兵法》中的用間篇,更將間諜分為五種,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王政有商賈大戶的糜家幫助,遠的不說,單在青徐兩州,可以說從一開始便有了現成的“鄉間”,而糜芳所列舉的計劃裡,收買對方官僚為內間,打入軍隊系統則為生間。

“你糜家的人皆都精明能幹,能力上本將是信得過的,來日功成,本將不吝賞賜。”

王政先誇讚了一句,頓了頓,問道:“可強調了此事重大?”

“若有人因疏忽輕慢而壞吾主大事...”糜竺拱手正色道:“不勞軍紀動手,臣早言明在先,當親夷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