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楚駒北顧欲開疆(第2/3頁)
章節報錯
“依你所見,此事還要費些時日,卻不知所需幾何?”
這卻把陳宮問住了。
想起呂綺玲那個刁蠻丫頭,從入府至今的一臉平靜終於掀起了波瀾。
“這...”陳宮看了看滿目期待的張昭,乾笑了聲道:“可就不好說了。”
對於呂布,陳宮自信已然看透,此人本性其實極為涼薄自私,直白點說便是永遠最重視個人得失,呂綺玲的意願其實根本不重要。
與王政結親的利害得失今日自家已說的十分清楚,呂布亦明顯聽進去了,那便不可能再有變數。
若有...那也不可能是因為呂綺玲的反對,而是突然冒出來一個比王政更為合適的聯姻者!
可呂綺玲...
陳宮既不清楚對方如今的真實想法,便自然摸不準其內心的牴觸與反對,能有多麼堅決...
而這便決定了呂布和其夫人嚴氏,會花費多少功夫和時日去說服她了。
......
張昭這邊在為聯姻之事日日憂慮之時,下邳的王政卻早已將什麼呂布之女拋諸腦海。
倒不是不重視,而是一個真正統治一州的政權,事務實在太多。
尤其是王政帶領的還是一個新興的政權。
一個新興的政權,或者是在創業初期,很多時候,最高首領其實是需要“事必躬親”的。
安史之亂時,白衣卿相李泌曾對唐肅宗說:天下大亂,人心重將,只有親臨戰場,才能有較高的軍事領導能力,在隨後勝利的不斷加持之下,最終統領全域性。
若是總是深居後方,沒有體現自身的能力,與戰功所加持的威信,時間一長,就會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很少有人注意,號稱“用人之術,萬載無出其右”漢高帝劉邦,恰恰是深諳此道的君主。
和項羽爭天下時,劉邦基本都在前線待著,即便後來麾下陸續出現了韓信這種超一流的名將,劉邦依舊片刻不離戰場。
這才是為什麼後來英布造反,一開始聽說是劉盈領兵平亂時,幾乎第一反應便是:
不是邦哥?穩啦!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把一眾開國功臣屠戮大半,竟無一人敢反,亦是同樣的道理。
因為他和劉邦一樣,他們的威信不是與生俱來,更不是靠著皇帝的那個身份,而是無數鐵與血的事實造就所得!
這足以讓所有臣子對其敬畏發自肺腑,根植血脈,便是屠刀架於脖頸,亦難生反抗之心。
前腳剛讓吳勝去安靜將郭嘉帶來下邳,次日的王政,卻又忙不迭的巡查下邳郡的縣、鄉,直走了小半月後方才返程。
踏著暮色抵盡下邳城門時,王政先不回城,特地轉到流民聚集的城外,連場大戰後,不僅境外有他州逃竄而入的,便是徐州境內,尤其是下邳、廣陵二郡,亦有不少流離失所的人彙集在了幾座大城附近。
此時城牆上已經貼出了募兵榜,短短數十字,言簡意賅:
“今州牧募兵,凡有年輕力壯願從軍者,管飯、管住、管衣;從軍而立功者,賞田、賞銀錢。”
此時榜下自是沒甚麼人,考慮到大漢民間識字率低下的問題,等到白天時候,會有天機營裡的專人來負責解釋文字意思,並招募等項事宜。
當然,這些時日下來卻是應者寥寥,王政倒也不在乎,甚至還特意強調不可拉壯丁,畢竟他十分清楚,天下局勢只會一日比一日糜爛,隨著戰事的愈發頻繁,流民會越來越多,而自願從軍的人,也會越發不缺。
畢竟當兵不僅是滿足溫飽,更是亂世裡那些平頭百姓唯一出頭的機會。
看了會後,王政又向城外的東面走去,那裡是官府奉王政之命所設立的流民暫住區,以簡易棚戶為主,甚至還分了不少破舊的禦寒物資,凜冬雖尚未至,但深秋野外的夜晚已是寒意襲人了。
至於其它方面的賑濟,比如飲食等等,基本很少,聊勝於無。
不是王政不願接濟,實在他如今餘糧也不算多,考慮到未來的擴軍耗費會更大,他也只能硬下心腸了。
流民們三餐不繼,所到處哀鴻遍地,哭聲陣陣。放眼盡是一堆堆的垃圾,臭氣熏天,偶爾有髒兮兮的小孩兒亂竄馬前。沿路見許多背插草標的男女跪在路邊,卻無人問津。
最外面還有幾個百隊的甲士,卻是防微杜漸,為了保持不會出現流民暴亂影響城中的穩定,徐方特地安排駐紮的天軍,沒有軍令,外人不得隨便出入。
“明日開始,定期安排人手整整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