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皺了眉頭,剛欲建言,見王政此時亦正面色平靜地看著他,心中一驚,已是清楚王政下了決斷。

那便斷無更改的可能了。

便將到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無奈地拱了拱手:“喏!”

心裡卻想:“罷了,就當是選一些人開刀罷,若有不長眼的,剛好拿來立威。”

“官田之外,亦要廣設官學。”

自起事以來,王政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鬧出么蛾子,讓王政心中更是警鐘長鳴:

“接下來要廣下求賢書,命各郡縣舉薦賢人,送來下邳,觀其才幹而分別用之。”

“大善。”聽到這話,沉默半晌地陳瑀面現喜色,忙道:“此勸學之舉,正顯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陳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是想岔了,卻不先做解釋。

漢代的官學本就平常,又分為京學和州屬兩種,如太學、宮邸學、鴻都學門便皆為前者。

如太學始建於漢武帝元年,剛開始時只有五十個人,漢昭帝時擴大為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兩百人,元帝時達一千人,到了成帝時多至三千人。

在兩漢時期的太學隸屬於太常,太常本來是禮官,主要負責祭祀等禮制方面的事情,同時監管教育。太學裡的老師稱之為“博士”,學生稱之為“博士弟子”。

而無論是博士還是博士弟子的選拔都由太常負責,選拔博士的要求極高,不僅要博學多藝,品德高尚、通達國體,還對被選拔人的年齡作出了硬性規定,要求必須在五十歲以上才有資格被選拔為博士。

某種意義上,在兩漢能成為官學的老師,乃至一種莫大的榮耀和肯定。

但太學的學生,其實選拔要求更為嚴苛,首要條件得年滿十八歲,其次需要“儀狀端正者”“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最後必須透過有且只有的三條途徑。

一,舉孝廉。

二、地方重臣舉薦。

三、功勳之後,繼承祖蔭。

說白了,這樣的官學所需要的學生,本身就已具有一定的家世和文化,乃是官僚集團的後備軍,儲備幹部,當了太學的博士弟子,便基本表明前途無量了,學校教的,也主要以經學為主,注重挖掘經典的深層次含義,並以五經內容深淺程度排定《詩》《書》《禮》《易》《春秋》的順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而王政口中的“官學”,目前所需要的唯一功能,便是教人識字,所面對的學生群體,更是既不考慮家世、更基本是不識字。

至於下求賢書,這一次說是要求郡縣舉薦賢人,其實有了前幾次的反饋,王政的目的卻是要強拉士子了,不管可用不可用,願不願為他所有,有名氣的全拉到下邳,羈縻之!

接著就用禰衡諸項措施,來爭取那些不堅決的,以家族存續威脅那些抵死不從的。

眾人齊聲道:“主公英明。”

議事至今,天近午時,王政揮袖散會,吩咐親衛準備飯食,留下諸人共用。

飯後,諸人各歸本衙,著手佈置實行議事的決策。

......

九月清秋,王政著眼文事之時,另有一人卻將心思放在武舉。

許都城內,武平侯府。

既奉迎天子後,又成功勸服獻帝駕幸許都,既定大事,此時的曹操可謂春風得意,便於今日在後堂設宴,聚麾下文武共賀。

是時也,天高雲淡,滿庭菊香。院落間,歡聲笑語,酒酣意濃。

正在此時,府上管事躡手躡腳地走進林苑,在旁等得片刻,待眾人稍靜,輕輕走到曹操身側,躬身遞上了一封書簡。

曹操展開,看不得幾行,便雙眉一皺,更是霍然起身,登時嚇了眾人一跳,亦紛紛從塌上站起來,文人袖手侍立一側,默然無語,武將面面相覷,亦是不敢出聲。

“明公...”好一會兒,右首一人直接走了上前,緩聲問道:“出了何事?”

這是一個俊俏得實在有些過分的男人,讓人一眼瞧過去,不分男女便得先嘆一聲,“當真一副好皮囊!”

若是王政在此,更會直接感慨:原來還是有人能在顏值上不輸那孫伯符的啊。

當然,顏值上雖是不分軒輊,可這兩人的風格卻是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