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易主(第2/4頁)
章節報錯
何必窮追猛打,結下死仇?
可千不該萬不該,劉備選擇的突圍點是武原,而武原的守將卻是張饒。
最麻煩的是,張饒還被關羽給砍了...
說起來可能有些無情,在王政的心裡,張饒的分量其實不算太重。
其既非吳勝、徐方這樣的總角之交,嫡系人馬,有著深厚的情分存在;亦非於禁、潘璋這等早被歷史蓋章過的名將之流,能力價值都非常重要。
為了一個張饒,本是不至於的。
可問題是,在大部分天軍的眼裡,張饒的重要性,卻高過了徐方、吳勝,更遠勝于禁、潘璋這等降將。
因為張饒曾是三十萬青州黃巾的渠帥!
而直到目前為之,哪怕麾下軍隊的規模連連擴大,兵卒裡單論人數徐州籍更早已超過了青州籍,只是最重要的系統兵裡...
卻還是後者佔比更多。
更不要提軍隊裡的中層將官了。
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保持士氣和軍心,王政也不得不做點事情,來給他們一個交代了。
當然,自高熊之後,再次折損一員大將,還是系統認定的英雄模板,若說王政完全無動於衷,那也不可能。
他一樣是有痛惜,憤怒的。
這般於公於私之下,最後便形成了奔襲千里追劉備的一幕,直從下邳追到了他老祖宗劉邦的龍興之地,沛國沛縣,方才作罷。
畢竟已經到了盟友袁術的地盤了,王政有了藉口,正好見好就收。
當然,劉備既走了,若按道理來說,王政更應該留在彭城國,畢竟下邳此時已無外敵,彭城卻還有隻老虎蹲著,不過思忖再三後,在和張昭溝通之後,王政還是向著下邳繼續開拔。
甚至還特地令人提前通知了徐方,而他這邊亦是大張旗鼓,一路緩行,目的便是宣揚軍威,鎮定人心。
徐方聞絃歌而知雅意,幾乎瞬間便領會了王政的意思。
外敵已攘,接下來要做的,自然便是讓整個徐州都儘快地安定下來,老百姓倒好說,那些遺留的世家,官員卻是要恩威並施的。
所以王政只是提前通知了他,並沒有額外囑咐什麼,徐方卻早已經將此事在全城通傳,更領著全部文武官員出城迎接,弄出好大的陣仗。
要說起來,下邳攻克後的收尾工作,其實是最為輕鬆的。
不僅是官員,士卒的投降非常輕易,各路世家們亦是從城門大開的第一時間便極度配合,畢竟下邳這段時間可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三方輪番交戰,但笑到最後的勝利者,卻還是年紀最輕,身份最低的王政。
而說起來,此時此刻,同樣的一座城池,在劉備手裡是孤城困守,若落入袁術手裡也無非是開疆擴土,可當它城頭的旗幟姓王時,意義卻是完全不一樣了。
這代表了徐州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琅琊、彭城、東海、下邳...
這位新主人對四處郡國都有著實際且完整的掌控力,這份權柄甚至超過了之前的州牧陶謙!
若是加上另一個位處兗州的泰山郡,以及暫時未定歸屬的廣陵郡...
便是堪稱恐怖的六郡人口、地盤...
這樣的實力,便是放眼整個天下,亦是當得起強橫二字了。
要知道在興平二年的此時,尚未吞併公孫瓚基業的袁紹,地盤也不過是冀州全境加上幷州部分地區罷了,而袁術的揚、豫二州,也都沒有實現全境的統治。
加上他的年紀之輕,起事之速,乃至最為人詬病的黃巾身份,亦在如今被袁術送的一張名為徐州刺史的遮羞布蓋上了,便導致這段時間前來投奔的文人士族著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