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豨能否說服臧霸,王政心裡也沒底。

哪怕當日堂上他提出自家想法後,昌豨一臉自信滿滿,更是大拍胸脯保證此行必可功成。

畢竟,相比前者的籍籍無名,後者即便是在王政這樣的三國小白而立,也勉強當得起如雷貫耳了。

在東漢末年的這個時代, 以神州為舞臺,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除了層出不窮的雄主,名士,猛將之外,其實還有另一類人, 雖不曾置身中央, 戲份亦是不少, 影響更是極大。

那就是地頭蛇一般存在於陰影中的地方豪強。

而臧霸,便是這類的典型代表。

要知無論演義乃至相關遊戲,影視,在劃分漢末的割據勢力大抵以州為單位。

這便導致常常會將一些名目上一致實際卻為死對頭的劃分為同一陣營(代表如郭汜李傕,西涼諸將。)

而真正的歷史上,在三國鼎立之前,甚至是中期之前,大部分割據豪強的勢力卻都以縣為單位。

因為縣這一級的豪強若不配合,郡守就成了擺設,郡一級的豪強不配合,無論刺史抑或州牧便成了擺設,而刺史州牧不配合時,皇帝...

自然也就成了擺設。

這便是為何琅琊王氏出身的荊州刺史王叡,會被兩個手下郡守逼的吞金自殺。

也是為何發生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會成為天朝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要知道若按州算,其實彼時的曹操按實力應是勝過袁紹的, 因為這會袁紹還只掌握著幽、並、冀三州,而曹操卻是坐擁徐州、兗州、豫州、司州不說,連揚州也有部分郡縣屬於他了。

可謂西至長安,東至北海,整個神州橫跨一截,都是他曹家姓了。

那麼為何最後雙方在官渡展開決戰時,曹操使出吃奶的勁,卻才拼湊出三萬人馬?

便是因為這時,無論袁紹還是曹操,其地盤裡都存在很多的獨立勢力,地方豪強。

而相比袁紹那如光武般的眾星拱月,曹操這一邊,當時只有汝南太守李通,給與了全力的支援。

在兩方勢力大決戰時,郡縣豪強的支援與不支援,極為重要。

兵馬倒還是其次,關鍵還在於糧草。

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是烏巢之戰,曹操透過夜襲焚燬大量軍糧,導致袁紹大軍因無糧而自潰,但卻不能忽略一點, 莫說烏巢之戰成敗與否, 便是晚發起幾日,無糧自潰的恐怕便是曹操兵馬了。

而官渡之戰結束於十月,是剛剛經歷過秋收的十月!

按道理說,曹操不過三萬人馬而已,莫說他此時坐擁四州,便是隻有四郡,要湊出足養三萬人馬的糧草,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啊。

所以,顯而易見的,便是在形勢最關鍵時,因為四州里的地方豪強的不支援,不配合,導致大軍徵調不到軍糧,才會讓曹操落入這般窘迫,被動的局面。

臧霸,無論此時還是未來,便是這樣的地方豪強,一方霸主。

《臧霸傳》裡說官渡之戰時是因為臧霸帶兵攻入袁紹側翼,牽扯了對方不少兵力,讓曹操可以專心在西面對敵,不用掛念東邊。

然而《夏侯淵傳》卻也說了,在雙方鏖戰的關鍵時刻時,徐州沒有提供過軍糧,戰後勝負已分時倒是立刻補足,直接來了個“軍以復振”。

極大可能是臧霸同時間與袁曹達成了默契,兩方下注,一邊幫曹操擋住青州的袁紹軍,一邊以此為理由不給曹操運送軍糧,直接兩頭都賣好,亦都不得罪。

臧霸,臧宣高...

默默唸叨著這個名字,王政踱步窗漏之前,負手傲立,凝望遠處天空的東面,那裡是東海郡的方向。

或者說的準確一點...

是東海郡的利城。

此時的少年,眸中充盈而出的,除了睥睨豪氣,亦有隱隱期盼。

......

已是興平二年的七月了。

今日的天空一片橙藍,不見半點雲彩,好似被那火球似的太陽盡皆融化,消失的無影無蹤。

東海郡,利城。

若說徐州乃天下州郡中的兵家必爭之地,那麼此時的利城便是徐州的南北交爭之處,因為它同時距離如今徐州的兩大勢力,天軍王政的琅琊首府開陽,以及徐州牧劉備的東海首府郯城,俱都相隔不過百里!

如今其重要性、敏感度可謂更在原本歷史之上。

而若是歷史如舊前進,未來的建安三年,曹操亦會專門將其從東海郡劃分而出,升縣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