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久違(第1/3頁)
章節報錯
歷史目前仍有序地進行。
與王政記憶中的並無偏差。
某些事情發生了,隨之帶來的影響,也波及到了青州。
趙縣軍營自不會例外。
十日後。
這一天清晨,王政走出門時,與往常一樣,一路上不斷有人打招呼,他也笑著回應,眼前所見,人人都是一臉喜色。
今天,是發軍餉的日子。
到了軍營正中,卻見已聚集了不少人,如鄉間趕集似的繞著一堆騾車圍成一團,或是拿著籮筐或是拎著布袋,紛紛翹首以待。
那是運載著軍餉糧食的地方。
一個運糧官帶著幾個士兵正呵斥著眾人排隊,且對著一旁的告示欄指指點點。
告示欄上貼著一張文書,卻是讓眾人先去看了再來領餉。
此世的普通百姓又有幾個能識文斷字?
那文書對他們而言便如天書一般,沒人看懂,紛紛嚷著讓運糧官直介面述公佈就是。
“人數眾多,又分批前來,難道要我對著每一個人都說一遍嗎?”
運糧官卻不情願,沒好氣地說道:“我的職責只是帶著糧餉和告示前來,奉州牧命,先看告示再領軍餉。”
王政聽到這話,心生好奇,便湊了上去,望著眼前文書,看似若有所思,其實也有些懵逼。
漢時所用隸書,與後世簡體字雖然同根同源,差異其實很大,他剛穿越時也沒比目不識丁強多少,這些日子暗自用心,也算有些長進,一番勉強閱讀,終還是一邊猜測一邊結合所知歷史,明白了大概。
自上次校場角力後,王政名聲大振之後,他也趁熱打鐵,主動開始擴大接觸面,涉及到其他鄉縣。
這些人白日裡農閒之餘,總喜歡聚在某處閒聊,王政便時常參與。
或是趁著話題提些前史典故,或是提些當今大事,又或是改編些後世段子。
他本身口才其實一般,前世也不好學,但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三十年,畢竟不是白活,單論知識面的寬廣,莫說常人難及,便是當世的名士大儒也未必能比
一來二去,在這軍營中的人望已是頗高。
年紀雖輕,在眾人眼裡已是一個“勇武過人”且“見識不凡”的能人。
如今見王政站在告示前,大夥紛紛湊了上去。
“政哥兒,這告示寫的是什麼啊?”
“是啊,王家後生,你見識廣,想必是識字,你給俺們讀讀,說說。”
王政接下來的一番話,讓大部分人立刻皺起了眉頭。
“這告示上說的是徐州與逆賊邳闕合流,屢犯州境,州牧準備對徐州用兵,所以接下來要削減軍餉,每人按一斛配發,”
王政解釋道,同時暗中嘀咕:“這是曹嵩已經被陶謙殺了嗎?”
可,為什麼文書之上,卻沒提及?
漢以“孝”治天下,連最重要的進身升階都是“舉孝廉”制度,甚至還制定了“輕侮之法”,明文規定了若是因為血親尊長的仇怨犯法,可以寬大處理。
官方下場背書的殺人有理,這等在後世看來簡直不可想象的操作,卻是此時約定成俗的社會風氣。
“因私復仇”成了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默許甚至讚揚的行為,很多人甚至憑此揚名立萬立碑刻傳。
如夏侯惇年幼時因師長被辱憤而殺人,從此聲名大震,孫策之死也是因為他殺了許貢,被其門客矢志報仇,最終行刺成功,小霸王英年早逝。
所以若是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那攻打徐州便是堂堂正正的師出有名,更能讓軍士上下齊心,同仇敵愾。
此種關竅,曹操這等梟雄不可能不清楚,必然是要廣而告之的。
如今寥寥數語,什麼逆賊合流的官方口吻,尤其更牽扯到削減軍餉...
說實話,信服力大減。
王政前世不是個喜歡研究歷史的人,《三國演義》原著都未曾讀完,《三國志》更是隻聞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