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朱允炆嗎?

李景隆不知道李增枝哪裡來的勇氣,徐增壽?朱高煦?就這兩個沒多少權勢的傢伙?他們還不配!

不久之後,朱允炆便收到了李景隆、李增枝的請罪文書。

朱允炆看過之後,不置可否,直接丟在了一旁,等待解縉等人的調查。

這是建文朝第一次牽連性調查,涉案官多達六十餘,就連應天府府尹正三品的官員也牽涉其中,朝廷一些御史、給事中、員外郎、主事等官位雖低,實權卻大的官員更有十六人之多,還有一些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參與其中。

經過半個月的調查,解縉與刑部得出了一個結論:

曹國公府結交官員、將領,自成一派,意圖不軌。

與此同時,一直沒有動靜的都察院似乎突然訊息靈通起來,一封接一封的彈劾奏章遞了上去,甚至一些御史開始追究起李增枝太祖熱孝期間逛妓院的事,李景隆、李增枝在廣東貪汙、勾連商人的事也被扒了出來。

朱允炆聽聞之後大怒,下令革去李景隆左軍都督府府事、李增枝左軍都督之職,同時將李增枝逮捕入獄,並下旨禁足李景隆,待事情查明之後再作處置。

一時之間,朝廷內外震撼不已。

朱允炆登基不到兩年,就對國公動手了,而且還是霹靂手段,毫不留情。

刑部官員與安全域性官員對於李增枝沒什麼好感,但奈何李景隆畢竟是曹國公,能量依舊還在,雖被禁足家中,但朝廷中依舊有些人為其開脫,尤其是軍隊一脈,上書求情者眾,其中就有都指揮楊松、顧成等人,甚至到後來,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傑也上奏摺請求寬恕李景隆與李增枝。

這些武勳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因為李景隆本身,而是因為李文忠,因為他們虧欠李文忠,敬佩李文忠。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和謀叛的罪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並有意擴大案情,以致牽連被系的多達萬人。

而當時李文忠接管大都督府只一年,面對如此腥風血雨,朝廷人人自危,不敢多言,只有李文忠先後三次上奏摺,力勸朱元璋莫要大肆殺戮官員。

前兩次上奏,朱元璋壓了下來,沒作理會。但第三次上奏時,李文忠真正觸怒了朱元璋,在奏摺中,寫上了“叛臣賊子,定誅無宥,惟鍛鍊攀誣,濫殺無辜,人不自安,傷國元氣”的話。

朱元璋指著李文忠大罵:“小子膽大包天,一派胡言亂語。朕斬絕叛逆,與你何干?”

李文忠毫不畏懼,朗聲答道:“皇上殺盡功臣宿將,一旦邊疆有警,或內有叛亂,那時誰來為國效力疆場?願皇上三思。”

朱元璋勃然大怒,決定將李文忠一併給殺了,若不是後來馬皇后跪地哀求,李文忠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雖然李文忠的勸誡並沒有止住朱元璋的屠刀,但當時的官員與將領,無疑看到了李文忠的“保全”之勇、之信、之義,對其敬佩由衷而生。

後來李文忠雖死,但他留下的精神財產依舊存在,庇護著曹國公府。

朱允炆看到了這股庇護的力量,也明白了歷史上“自己”為何會信賴李景隆,他站在統帥的位置上,是有著軍隊背景的。

只不過武勳的冒死求情與文官的落井下石比起來,顯然是不夠看的。

御史們很有效率,將李增枝的罪行羅列出十六條之多,並給了一個簡單易行的總結:

按律當斬。

朱允炆看著刑部與內閣遞送上來的文書,也有些撓頭,自己的初衷只是懲戒下曹國公府,警告下其他人,莫要勾結官員,結黨營私,可不成想,事情到現在儼然超出了自己的預料。

處不處死李增枝,在朱允炆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畢竟要死的不是李景隆。

只不過在這個事件中,文官所表現出來的高度團結,御史的緊密配合,對話語權的操縱,讓朱允炆有些不安。

“命東廠接管調查,查探李增枝罪行是否屬實。”

朱允炆並沒有被文官牽著鼻子走,而是將案件壓了下去,將辦案權轉移到了東廠。

在此事之外,禮部與安南使臣的交鋒也告以結束。

在朝會之上,安南使臣提出割讓部分土地,以求明廷原諒冒犯之罪,並表示會將俘虜百姓送歸大明。

朱允炆並不認可這個結果,但考慮到內閣支援,加之今年朝廷開支過大,事務過多,不宜遠征安南,便下旨道:“安南割地不足以償禍亂之害,命安南償還一千萬兩,以作賠償之用。”

安南使臣錯愕不已,一千萬兩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安南國狹,銀礦又少,哪裡能拿得出如此之多銀兩。

“此事臣不敢擅專,當歸問主上,再回稟天朝。”

安南使臣不甘地回道。

朱允炆冷冷地看著使臣,道:“轉知胡季犛,若他膽敢欺罔大明,朕將兵發百萬,馬踏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