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官員的翻雲覆雨手(第1/2頁)
章節報錯
安南可能會透過割讓部分地盤以爭取時間,但讓他們出錢,那就有些“異想天開”了。
朱允炆沒指望與胡季犛簽署不平等條約,按照歷史記載,胡季犛心狠手辣,頗有手段,向來自負,似乎在他眼裡,安南就是天下第一,其他都是垃圾。
不過有這種思想也很正常,畢竟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後世的他們不也狂傲過,結果不一樣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這群人就是欠收拾,好好說話對他們沒任何用處,他們只相信拳頭。
禮儀之邦的束縛害死人,寬宏大量也會害死人,所以朱允炆決定不做老好人,丟出一個安南無法完成、無法實現的條件,不是為日後開戰找藉口,而是為了逼迫安南不得不應戰!
在朱允炆一面處理安南、曹國公府問題的同時,山西百姓已從最初的不安,逐漸安穩下來。
各地貼滿告示,此番山西移民朝廷不做強制要求,即不會強行攤派人數,遷移百姓離開山西。
雖然無數百姓對此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懷疑,但眼看著朝廷移民訊息傳開一個多月,無論是府還是縣,都沒有聽聞強令移民的事。
軍士沒有調動,衙役沒有行動,讓百姓懸著的心放鬆下來。
忻州的一戶地主黃矩四處安排夥計打探,確係朝廷不會強制遷移百姓,便徹底放心下來,為了安慰自己惶恐的心情,於是花費了一千八百兩銀子,在忻州城外買了一座荒山,打算修建一個莊園,再納兩房妾。
黃矩找來五百餘民工施工,卻意外發現荒山之下竟埋藏著大量的煤炭,而且還十分便於開採。
對於煤炭的價值,黃矩自是清楚。
考慮到朝廷正在疏浚會通河,而忻州又有沱河,可以直接通向青縣,而青縣又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自青縣南下,便會進入會通河。
一旦將煤炭開挖出來,運抵京師或北平,將是一大筆財富。
黃矩連忙召集宗族之人,將煤礦的事說了個清楚,然後對老太爺、二伯、四叔商議道:“晉商之中,常家、侯家、喬家……皆已名聲在外,儼是晉商之首。我們黃家只不過是小富之家,一直無法與其爭鋒,眼下天賜良機,若我們開出煤礦,定可讓黃家富貴,可成大商之家!”
黃老太爺黃甸已年近八十,雖白髮蒼蒼,尚耳聰目明,聽聞黃矩之言,便問道:“這煤礦之下能有多少煤炭?若我們鋪張開來,卻只是少量煤炭,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黃矩看著擔憂的老太爺,連忙保證道:“我已找過老師傅確定過,這煤礦規模很大,日採萬斤,十年不會枯盡。”
“果然?”
二伯黃亮驚喜地問道。
四叔黃祥也站了起來,一臉期待。
黃矩重重點頭,道:“絕不會錯,按照打探到的訊息,尋常煤炭百斤估價一兩三錢,我們這一座煤礦煤質出色,黑煙少,燃熱高,最少可一兩四錢乃至一兩五錢。”
黃甸老臉滿是笑意,欣慰地看著黃矩,道:“你大伯與父親走得早,幸賴二伯與四叔關照,你也是一個重情義的人,這件事你做得對,將生意做起來,給子孫一個基業是好事。”
黃矩含笑道:“這件事想要做成,關鍵不在於煤炭開採,而在於商路能否打通。眼下朝廷發出文書,希望于山西移民五十萬進入北直隸等地,孫兒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
“哦,何解?”
黃甸疑惑地問道。
“老太爺,朝廷文書寫得清清楚楚,凡是移民之人,皆分有土地,而且稅賦減免,最重要的是,兒孫上學堂免費,日後科舉也會多加照料。如此條件,足以讓人心動。我們黃家世代非農即商,罕有入朝為官者,大伯家的三伢子是塊讀書的料,若響應朝廷政策,主動遷移北直隸,可是一件大好事。”
黃矩自信地說道。
黃亮眉頭緊鎖,這件事不是商議過,全家族都不分開,不遷移。
不等黃亮發問,黃矩便擺手道:“二伯且先聽小侄細說,響應朝廷之策,對三伢子是個機會,若他日三伢子入朝為官,我們黃家也算是出過讀書人,門楣光耀。其次,三伢子若去北直隸,可主動提出所去之地,此時無人響應朝廷,若我們主動請纓,朝廷定會考慮。”
“若可安排至大運河附近,日後豈不是可以成為我們黃家商道的一個據點,無論往返,皆為便利之舉。若三伢子不入官場,也可作為我們黃家在北直隸的話語人,操作生意,不也是上上之策?”
黃亮陷入思考之中。
老太爺黃甸深深看了一眼黃亮,道:“黃矩說得不無道理,眼下朝廷雖未強求移民,但新皇帝下了旨意,就不會輕易收回。若我們把握先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若如此的話,可不能只讓三伢子去北直隸。”
黃亮憂愁地看著黃甸。
黃甸明白黃亮的話,他想要陪著孩子一起移民。若他離開,恐怕將是永別。畢竟自己上了年紀,很可能活不了幾年了,
人老了,希望孩子在身邊盡孝,希望死了之後有人可以抬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