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平!”

朱允炆不打算效仿嘉靖皇帝,將問題拖了十幾年,打算以雷霆手段,徹底讓倭寇消失。

拋開倭寇問題不談,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山西移民與山東會通河之事,而兩件事歸根到底,又是錢的事。

局面鋪得有些大,再這樣下去,就要出現財政赤字了。

朱允炆回到坤寧宮,看到宮女正在向外搬物件,就連馬恩慧一向喜歡的珊瑚樹也搬了出來,不由喊住宮女,問道:“這是何故?”

宮女小心地放下物件,行禮道:“回皇上,皇后想要將這些物件變賣,換成錢糧以資沿海百姓。”

朱允炆有些感動,這就是馬恩慧。

戶部在那裡斤斤計較,官員在那裡推諉,只有自己的女人,毫無保留地支援著自己。

“送回去吧,這點事還輪不到變賣家產。”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

宮女聽聞之後頓時歡喜起來,連忙安排人重新搬回去。

朱允炆走入坤寧宮,對盤算著一件寶物能兌換多少銀兩的馬恩慧說道:“好歹是大明皇后,若寒酸了,豈不是令人笑話。”

馬恩慧看著寶物又回來了,不由著急起來,道:“臣妾都聽說了,皇上需要很多錢,可戶部不願意給。眼下中央錢莊的錢還不能輕易動用,爐子、羊毛紡織品銷售也跟不上了,只依靠著醫用紗布、中華書局與文工團,收入總淺薄一些。這些寶物雖好,終究不是錢糧……”

朱允炆看著馬恩慧,嘴角含著笑意,道:“變賣寶貝,籌集的錢財也不過是一時之用,非是長久之計。總需要一個新的法子才行。”

“新的法子,這天下哪裡有那麼多賺錢的法子。”

馬恩慧有些苦悶。

朱允炆坐了下來,在桌子上翻找著,道:“慢慢想,總會有的。”

“皇上的書臣妾放起來了。”

馬恩慧說著,便安排侍女去書架中取來。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目光看向桌案上的信,不由抽了出來,問道:“誰來的信?”

馬恩慧莞爾道:“還能是誰。”

朱允炆看了看信封上的字,頓時瞭然,這是丈母孃來的信,雖在京師,卻也不方便時常入宮探望,只能偶爾來一封信,順便託人帶點東西入宮。

“那,這賺錢的法子不就來了?”

朱允炆眼神一亮,揮了揮手中的信。

“這算哪般法子?”

馬恩慧皺眉,一臉疑惑。

朱允炆看著缺乏商機意識的馬恩慧,笑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難道說寄信不是商機,不可以賺錢?”

古代不像是後世,想誰了一個電話過去,隔著上萬裡也能“面對面”。

古代是從前慢的時代,寄信是人與人之間聯絡的主要方式。

古人如何寄信,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

別想了,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輪不到尋常人,驛站是給皇室與官府服務的,跟平民一封信的關係都沒有,這個時代也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