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禮並沒有盲目相信白英,而是親自走訪勘察,確定可行之後,才匆匆返回濟寧府,擬寫了新的會通河疏浚方略,安排人快速遞送京師。

京師的朱允炆此時日子也不好過,倭寇的數量雖然在減少,但其瘋狂卻在加劇,也越發分散。

大明的海岸線畢竟很長,總有些地方難以防護得到,導致不少民眾死傷。

“命令沿海衛所,水師船隊,務必找到倭寇主力!同時從京軍之中,調五萬精銳,加防地方!”

朱允炆眼睛有些發紅,對徐輝祖下令道。

徐輝祖聽聞之後,凝重地點了點頭,問道:“安排誰帶兵合適?”

朱允炆思索了下,道:“此番只以防為主,戰線較為分散,誰去都無法統籌全域性,具體事宜最終只能依靠千戶或百戶,就由你來安排吧。”

徐輝祖拱手請命道:“臣願親自前往。”

自己作為徐達的長子,沒有在新皇面前撈半點軍功,實在是說不過去。此番倭寇之亂,只是他們覆滅前最後的掙扎。

朱允炆抬頭看著徐輝祖,知道他立功心切,只是依舊拒絕道:“你走了五軍都督府誰來管?李景隆他還沒有辦法掌控大局吧,其他人要麼在外,要麼不如你,且留在京師吧。”

徐輝祖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只好推薦梅殷帶兵前往沿海之地。

朱允炆思索了下,突然問道:“朱高煦從馬山掉下來,摔傷了手?”

徐輝祖神色詫異,不知道在討論出兵人選的時候,怎麼突然換了話題,只好皺眉回道:“聽聞是如此,有人戴面具驚了馬,導致高陽郡王墜馬。”

“後來怎麼處置的?”

“這個,臣沒有細問,好像高陽郡王沒有大礙。”

“朕問的是那戴面具的人。”

“呃……臣不知。”

朱允炆看著徐輝祖,思索了下,說道:“不用派梅殷了,安排燕王親自帶兵吧。”

“燕王?”

徐輝祖有些驚訝。

這可是真正的京軍精銳,雖然只是五萬人,但畢竟是虎狼之師,交給燕王是不是太過危險?

朱允炆沒有解釋什麼,只擺了擺手,道:“去安排吧,告訴燕王,朕希望他為國殺敵,為朕分憂。”

徐輝祖只好領命退去。

處理好政務之後,朱允炆走出了武英殿,看著紅色夕陽,不由放鬆許多。

很多史書記載,明代初期的倭寇並不算嚴重,真正嚴重的倭患出現於嘉靖年間。

可問題是,這裡的嚴重與不嚴重,是相對而言的。

建文朝的史官都將心思用在“靖難之戰”的記載之中去了,對於倭寇的問題,只寥寥數筆,甚至都懶得記載,導致人們誤以為建文時期並沒有多少倭寇。

可現實並不是如此!

不是沒有倭寇,而是沒有人去關心,也沒有人去理睬,無論明軍是贏了還是死了,在靖難大局之下,都不足以吸引建文帝的目光。

可當朱允炆改變一切,大明沒有靖難煙塵的遮蓋,倭寇的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三個月,倭寇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