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劉長閣回京(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冤案,錯案。
冤殺,錯殺。
都已經成了過去,該平反的,已經平反了,他們還想怎樣,非要去找老朱理論理論為啥殺了他的家人嗎?
朱允炆握著名單,下了旨意:“給他們下駕帖,承認錯誤,交代問題的,全部移民北直隸,不配合的,家主殺,妻兒移民。”
顧三審看著朱允炆,這個懲罰實在是太輕了一些,不足以威懾敵人,於是勸道:“臣以為,不殺不足以懲戒。”
朱允炆何嘗不想殺掉這些人,可問題是,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洪武年間四大案,甚至可以說是四大冤案,雖然有些主犯是該殺該死,但風潮卻不應該擴大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這件事,就讓它到此為止吧。”
朱允炆放棄殺戮,不是出於仁慈,而是出於悲憫,同情。
顧三審只好答應離開。
策論結束之後,朱允炆只看了三個人的策論,薛祿、紀綱與袁嶽。
薛祿認為練兵與對手應結合在一起,大明的主要敵人是北元,要想禦敵於國門之外,應主騎兵,提出“大馬場、大騎兵”的整訓思路,提出與朵顏衛、福餘衛組織騎兵對練,設定獎勵,厲兵秣馬。
紀綱在大局觀上顯然不如薛祿,他主張練兵當練忠誠,絕對服從命令,戰令下,無令死戰不得退。這種思想也符合他的邏輯:我的人,就得聽我的命令。
袁嶽又是不同,因其出身廣西,又參與過與安南之間的戰爭,在練兵與對敵方面,更多聚焦了安南方向,並作出了一個驚人判斷:
大明之敵重寇北元,然先期之敵當為安南。南北大規模作戰,當先南而後北。
能看穿這一點,說明袁嶽有著出色的戰略目光,是一個可塑之才。
鐵鉉與徐輝祖與同僚商定之後,報給朱允炆,選六十武舉中式,提名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分別是薛祿、紀綱、袁嶽。
朱允炆看著這一份名單沉思良久,最終沒有作任何改變。
雖然說紀綱這個人很有野心,但單單就以本事來論,他在這三百多武舉人之中,是當得起榜眼的。教場中的表現,他是立得住的。
無論他未來會走到哪一步,至少他現在是一個優秀的武進士。
“對於落榜武舉,你們打算如何安置?”
朱允炆詢問道。
鐵鉉與徐輝祖被問懵了,對視一眼,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落榜都落榜了,自然是回家三年之後再來,還安置什麼?
朱允炆不這樣想。
按照常理來說,武舉人和文舉人都差不多,文舉人考不中回家再讀個三年書,學問精進之後,還是有希望的。武舉人回家之後,再練個三年功,力氣和準頭上來了,也還是有希望的。
但當下的現實是有些不符合常理的。
科舉開始,那是老少皆宜,別管是八歲的神童,還是八十歲的頑童,只要能走得動,有本事,就能上考場。
可武舉考試,那是青壯中年的專場,未成年與老爺爺是禁止入內的。加上今年是大明朝頭一次開武舉考試,參與武舉考試的人可不都是年輕人,比如薛祿,今年都已經四十二三了。
大齡武舉人在這一次武舉考試中尤為突出,三百六十九名武舉人,平均年齡三十六歲,最大年齡都過五十了,再讓他們回家熬三年,怕是會越來越弱。所以,對於第一批次武舉人,哪怕是沒有中式,也得想辦法,爭取給他們一個機會。
鐵鉉明白了朱允炆的顧慮,提議道:“既然廣西南面不太平,那就讓這些武舉人自己選擇,若願意回鄉三年待考,那就準其回鄉,若想搏一搏前程,那就入軍營,前往廣西,擔任百戶、總旗、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