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沒有在意,繼續觀看後續的舉石。

武舉人雖是優秀,透過了鄉試,但臨場發揮也有不穩定的時候,三百六十九名武舉人,依次舉石,從一大早到正午,這才堪堪結束,合格者只有三百二十人。

朱允炆看了看大太陽,很想問問鐵鉉,大明又不缺石頭,兵部就不能多準備一些石頭,一起測,至於如此耽誤時間。

可仔細一想,若真一起測,薛祿很可能就沒機會揚名,紀綱也很可能沒辦法狂傲,因為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加上場上人員遮擋……

罷了,反正後面拉硬弓會三人一組,估計能在天黑之前回去吃飯。

中午一個時辰的修整時間,武舉人都留在了小教場內,自有專人負責伙食。

朱允炆則趁著吃飯的功夫,與內閣、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官員召開了一次飯桌朝會:“武舉中式之後如何安排,原是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事,朕不宜過多插手,但考慮到戰略需要,朕還是希望提前給你們打個招呼。”

鐵鉉與徐輝祖連忙起身:“還請皇上示下。”

朱允炆指了指西南方向,道:“你們皆是朝廷重臣,相信早就聽到了訊息,這一年來,戶部、工部、二炮局,源源不斷地在支援廣西,神機炮、火銃、糧食,防蟲、防雨之物等等,都在有條不紊地準備之中,這些事瞞不住你們。”

解縉、鐵鉉等人連連點頭。

朱允炆有很多謀劃與動作,是不可能親力親為的,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安全域性去辦的,事關軍事方面的問題,經過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這是不可避免的事。

“朕認為,西南遲早會有一戰,既然武舉人都是人才,不妨拿出來試一試,像是薛祿、紀綱這些出彩之人,朕還是希望發至前線,錘鍊一番。”

朱允炆直接點了名字。

鐵鉉與徐輝祖面面相覷,解縉也有些為難,鬱新見幾人不說話,猶豫了下,便說道:“皇上,這件事恐怕不太好辦。”

“為何?”

朱允炆問道。

鬱新嘴角有些苦澀,你那麼聰明怎麼可能不明白,但事已至此,只好開口:“大明首開武舉,振奮民心,民間剛有些尚武根苗,朝廷若將這些選拔出來的精英送到前線,這豈不是……豈不是讓百姓不安,日後武舉,怕就沒有人敢參與了。”

人家辛辛苦苦練習武藝,拼了幾場考試,好不容易中式,為的是什麼?

是建功立業,殺敵報國?

沒錯,有些武舉人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與追求。

可對於大部分武舉人而言,他們想要的只是榮華富貴,是手握權力,是站在他人之上,而不是衝鋒陷陣,馬革裹屍,不是上前線與人拼殺。

要知道他們哪怕在家裡種地,也不至於掉腦袋。可要是上了前線,那就是提著腦袋過日子了,說不準就被人殺了,還不管埋的那一種。

解縉贊同鬱新的看法,附議道:“武舉人應該給他們相應的榮耀,只有如此,武舉制才能發揚廣大,民間方有尚武的百姓,源源不斷為朝廷提供精兵強將。若送他們到前線,怕會寒了人心。”

朱允炆咀嚼著食物,思考著鬱新與解縉等人的話,直到鐵鉉也開始勸時,才開口問:“朝廷開武舉目的是什麼?”

鐵鉉言道:“遴選良將帥才。”

朱允炆丟下筷子,拿起帕子擦了擦嘴:“不經過實戰,稱得上良將帥才嗎?沒有軍功,在軍中能立得住嗎?空有一身好武藝,好力氣,卻沒有好膽略,不敢為國征戰,不敢拼殺在前,那朝廷選他們做什麼?”

“這……”

鐵鉉無法反駁。

朱允炆站起身來,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皆是大明的中流砥柱。若文臣不謀政為民,武將不謀戰為國,那大明焉能蒸蒸日上,何日能迎盛世,萬邦來朝?!”

“若畏懼怕死,擔憂武舉就此終結,是不是太過杞人憂天?朕還不信了,堂堂大明,豈無勇才?怕死的不來,那就找不怕死的!若大明男兒無一人參考,那朕不介意選幾個女狀元!”

女狀元?

解縉、鐵鉉、徐輝祖等人一頭汗水。

這就是罵人和羞辱人的話了,如果真有女狀元問世,那意味著大明男兒都死絕了,換句話說,袞袞諸公,雖有男人的器官,但已無男人的功能……

徐輝祖最新反應過來,表態道:“臣認為中式之人去前線鍛鍊鍛鍊,熟悉兵法,領兵作戰,立下軍功,也是不錯的選擇,呵呵。”

鐵鉉哭喪著臉,這不答應也不行了啊。

於是,武會試還沒有結束,表現傑出的薛祿、紀綱等人,已經領到了一張廣西山水的旅遊券,免簽證,可出國的那一種……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