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說鳳陽,道鳳陽(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爹老孃得到了安寢,朱元璋又親自寫了碑文,一樁心事了了,至於那些爛尾樓,就不管了。匠人、民夫,各回各家,各找個媽。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裡,也算是自由解放,一樁好事。
可問題是,工程爛尾了,匠人回家了,民夫也走了,中都不建了,那二十萬從江南移民過來的百姓,卻不讓走啊……
沒辦法,人家匠人、民夫只是打工的,你們是本地人,怎麼能走呢。不信看戶籍,是不是鳳陽府的人……
這二十萬百姓生活在鳳陽,可就真的苦了,苦到什麼程度,一句花鼓戲足以證明:“說鳳陽,道鳳陽,風樣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實事求是地講,鳳陽是不是好地方,和朱元璋當不當皇帝,還真沒多少關係。因為老朱還沒當皇帝之前,他全家就被餓死幾口,你能說鳳陽那時候是個好地方?
將黑鍋完全甩給老朱,這是不太地道的一件事。當然,這與民怨有關,好好地待在江南,你老朱要讓我們移民,好吧,移民就移民,說好的給京都戶口,結果呢,咱成了中都戶口,這不是忽悠我們?
再者,江南多好啊,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可鳳陽呢?土地貧瘠不說,還十分容易出現乾旱或洪澇災害,一年活了八個月,實在是沒吃的了,你不讓我們搬回江南去,但總允許我們開個條子,出去要飯吧?
趁著冬天沒事幹,要著飯到江南,找找還活著的老朋友,蹭幾頓飽飯,然後上上墳,掃掃墓,來年二月三月再回鳳陽,繼續耕耘這幾乎沒什麼產出的土地。
後世鳳陽流傳的“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裡沒有糧”搬到大明去,完全沒有違和。
左周待在鳳陽已經有兩年了,習慣了這種百姓“候鳥”式的情景,心酸又如何,同情又如何,解決不了問題的。
“朝廷知不知道?”
劉長閣凝眸問道。
左周嘆息:“鳳陽的事,朝廷肯定知道,早在洪武年間,這些事就已經告知太祖,只不過……這些人自己找到了活路,朝廷也就沒有管他們。”
“乞討,就是活路?”
劉長閣聲音有些冰冷。
左周聽出了劉長閣的不快,但還是點頭。
沒錯,乞討就是活路,至少他們能活著到南京,然後活著回來。至少他們沒有餓死,這就是他們的命。
“朝廷知道,皇上未必知道。這件事,安全域性或許可以奏報下。”
嶽四海看著那些百姓,成群結隊,拖家帶口,就這樣走著,他們想要活下去,這沒有錯,錯的是朝廷的不作為,是這一片土地!
劉長閣認可嶽四海的觀點,朝廷知道,和皇上知道是兩回事。鳳陽府的事情已存在多年,這種事想必早就上奏了多少次而沒有任何結果。
一直沒有結果的事,自然就沒有人再關注,也不會再有人奏稟,哪怕是有人上奏了,也會被壓下來,而不會給送上去。理由很正當:小事,就不需要給皇上看了。
“這件事你來奏報吧。”
劉長閣看向左周,左周連忙感謝,這是一次機會,一次在皇上前露臉的機會。
孫嶽來了。
劉長閣與孫嶽秘密商議應對白蓮教的對策,詢問城中佈置。
與此同時,鳳陽南城洪武門外,走來一隊糧商。
佛母看著越來越近的城門,嘴角微微露出了笑意,對一旁的白蓮天王孫天佑說道:“這座城中,想必已被人設定了天羅地網。”
孫天佑推著糧車,甩了下頭,汗水飛了出去:“天羅地網見多了,也沒見佛母哪一次落進去過。”
“這次不一樣,古今傳來訊息,燕王、寧王得了重賞,而劉長閣並沒有出現在京師,他與二王返京的訊息已然確認,不在京師,能在哪裡?”
“你是說,劉長閣來了鳳陽?”
“呵,誰知道。不過他來的話,也是一件好事。”
佛母收斂了笑意,經過城門口的盤查,緩緩走入城門洞,目光中帶著深邃的冰冷。
這一日,出城的百姓不少,入城的百姓也不少。不同的是,出去的多是乞討的,進來的,多是能吃得飽飯的。
這是一座圍城,城門關了,都在裡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