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城。

一處高樓,寒風幾許。

嶽四海手持望遠鏡,緩慢地掃視著城中的街道,想要找尋出白蓮教徒的蹤跡,劉長閣就躺在藤椅上,身上還蓋著虎皮毯子,渾似已然入夢。

楊山蹬蹬上了高樓,徑直走向劉長閣,稟告了一句:“城中已佈置妥當,只要白蓮匪首來,定能封死在這城中。”

劉長閣沒有睜眼,只抬了抬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楊山看了看一旁桌案上的望遠鏡,身上想要去拿,耳邊卻聽到了劉長閣的聲音:“這不是你可以碰的寶貝,去把孫嶽請過來吧。”

“小氣。”

楊山縮回手,轉身下樓。

嶽四海放下望遠鏡,揉了揉酸澀的眼眶,問道:“這個時候不應該請李芳英,找孫嶽是不是有些不合適?”

劉長閣身子一動,枕著雙臂,藤椅搖晃起來:“京師來的訊息你也看了,曹國公府與古今有關係,雖然李增枝一口咬定是自己一人所為,與李景隆、李芳英無關。但很明顯,李景隆是知情的,這就不容人猜想,李芳英會不會知情,會不會參與其中?”

“再者,白蓮匪首選擇武會試開始之日作為集議的時間,以鳳陽城為地點,顯然是特意安排好的。時間不好說,但地點巧合的讓人不由懷疑,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地方,偏偏選擇在中都,還是李芳英為留守的中都?”

嶽四海坐了下來,兀自拿起桌上的紅棗:“鳳陽安全域性千戶左周調查過,李芳英並沒有問題,這幾年間與京師幾乎沒有聯絡。”

劉長閣冷笑一聲,坐了起來,看著嶽四海:“我不懷疑左周的能力與忠誠,但我懷疑李芳英,這個人隱藏在中都,低調地幾乎讓人忘記了他的存在。身為中都留守,又是國公之弟,是你,你能如此低調嗎?”

嶽四海搖了搖頭,自己是留守,大哥是國公,不說無法無天吧,但在鳳陽這一畝三分地上,還是要跺跺腳,其他人都要害怕的。過於沒存在感,真被朝廷遺忘了,那也就徹底沒前途了……

劉長閣摘起望遠鏡,走到欄杆處,看向城中:“據俘虜白蓮教徒與楊幼文交代,白蓮教沒有改變計劃,依舊打算在鳳陽城召開集議,這一點讓我難以想明白。”

“佛母不可能不知道白蓮沫兒被捕,安全域性接二連三的動作,抓獲多名白蓮教匪首,這也告訴了他們,沫兒背叛了白蓮教,在這種情況下,隱藏起來,才是最好的選擇,可他們偏偏還要集議中都,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嶽四海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拿起另一個望遠鏡,繼續觀望,視野中,不過是生活百態,似是各自忙碌。

“有情況。”

嶽四海突然喊道。

劉長閣連忙走過來,順著嶽四海手指的方向,用望遠鏡望去,視野中出現了十幾個人,三個獨輪車,不斷有人將東西放在車上,然後綁紮結實,一些人敲開了其他人家的門,不知道說了些什麼,裡面的人拿出了包裹交給門外的人。

“這是不是白蓮教?”

嶽四海有些警惕。

劉長閣也拿不準,命人傳左周。

白蓮教徒多是平民,打扮與生活方式,與平民無異,雖然這些人帶著孩子,誰能保這些孩子不是白蓮教徒故意帶在身邊,遮人耳目的?

左周匆匆上了樓,待問明情況,又親自拿著望遠鏡看了看,這才苦澀地將望遠鏡交給劉長閣,道:“他們不是白蓮教,只是乞討的百姓罷了。”

“乞討的百姓?”

劉長閣驚訝不已,嶽四海也有些狐疑,問:“你如何可以斷定是百姓,他們又為何乞討?”

左周哀嘆一聲,解釋道:“因為冬日了,他們要回江南了。”

劉長閣、嶽四海對視一眼。

鳳陽,朱元璋的老家,龍起之地,大明中都,聽起來很牛,但實際上,被悲催。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裡除了一座輝煌而爛尾的中都城之外,就找不出來輝煌的東西了。

事情還需要從開國之後說起,朱元璋曾想遷都鳳陽,以老家為一國之都。

但遷都,必須有住所,朱元璋也不可能和老婆孩子住在小樹林裡。所以,無數匠人、民夫被調到鳳陽,從事繁重的皇宮營造工程。

但光有人造房子是不夠的,鳳陽經過元末戰爭,人口稀少,出個門走半個時辰,都未必能遇到活人。既然要當國都,自然不能如此磕磣。

於是,朱元璋從江南富裕之地遷移了二十萬人口,給他們上了鳳陽戶口,讓他們成為了未來國都的第一批百姓。

嗯,也是明代最後一批……

後來的事就很清楚了,中都爛尾,工程修不下去了,中都也就那樣了,好在朱五四老先生的墳是修好了,而且還很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