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含笑不語。

事實上寧妃說的並非完全錯,雷峰塔是北宋時期建造的,建造雷峰塔的人也是吳越國王錢俶。

當年錢俶佔據兩折一帶,大興佛教,自身也是佛教徒,佛到什麼程度,據他自己說,只要有一點點空暇,嘴裡說的就是佛經,手裡翻的就是佛書。

這一點跟後世的手機綜合症差不多,不過錢俶明顯是佛經綜合症。

所謂的“凡千萬機之暇,口不輟誦釋氏之書,手不停披釋氏之典”,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當年靈隱寺被毀了,主持重新的就是錢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永明禪寺(今淨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包括飛龍峰、煙霞洞的石窟造像,也是他在位時捯飭出來的,當時的吳越國,有著“東南佛國”的稱號。

但寧妃說錯了一點,錢俶建造雷峰塔,可不是為了一個女人給他生了個孩子,作為一個出家人,女人神馬的,只會影響他的修行。

他建造雷峰塔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存放一件寶物,一件佛教聖物:

佛螺髻發舍利。

朱允炆知道這個訊息,是因為後世直播挖掘過,還大肆宣傳了一番,想不知道都難。不過在大明,最重要的佛教聖物,應該是佛頂骨舍利,據說這個東西就存在於大報恩寺裡面。

只可惜,歷史上的大報恩寺是朱棣造的,朱棣怎麼弄來的佛頂骨舍利,自己也不能問他去啊……

沒辦法,只能選擇已知,無法確定未知。

有個佛螺髻發舍利已經不錯了,雖然這玩意對朱允炆沒什麼作用,但對於呂太后而言,這可是絕佳的精神安慰劑,有了它,說不得可以多活幾十年。

上岸,已到了雷峰山下,拾階而上,雷峰塔便已在眼前。

雷峰塔為磚砌塔身,外襯木式結構,為八面、五層樓閣式塔,雖不如後世高大,但也顯氣派非凡,頗為引人注目。

迎面走來一個老僧人,身後跟著一個小僧尼。

“今晨鵲枝報喜,原是貴客入山,貧僧雷峰塔住持善導。”

老僧行禮。

朱允炆等人還了一禮,然後道:“貴客可不敢當,主要住持不將我等作為遊俠就好,哈哈。”

老僧眼眸凜然。

遊俠?

這是好聽了說,說難聽點,那就是強盜啊。

“還請住持帶路,我等想遊覽下雷峰塔。”

朱允炆沒有客氣。

住持看了看朱允炆、寧妃等人,也不介意幾人行裝簡單,含笑在一旁引見,並介紹著雷峰塔的來歷,言語之間,多有風趣。

朱允炆左右看了看,詢問道:“雷峰塔作為僧寺之地,又聞名在外,緣何香火如此寥寥,竟連行人都不見一二?”

善導臉色轉為黯淡,嘆息道:“一言難盡,施主還請登踏吧。自此塔中登高遠眺,西湖碧波盡收眼底,待夕陽西照,更顯佛塔之靜美。若施主得暇,不妨久留至傍晚,定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