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上那簡單的批條(第2/2頁)
章節報錯
薛夏還是一如曾經,在乎每個安全域性的兄弟,跟著這樣的頭是一件舒服的事。
天亮時,朱允炆、寧妃、薛夏等人乘坐船隻順流而下,經吳江、嘉興,進入杭州府地界。
京師。
解縉、鬱新、黃子澄坐在內閣,眉宇間有些憂愁。
黃子澄端著茶碗,習慣地吹了兩口,才想起這是冷茶,又將茶碗放下,道:“皇上這次風寒來勢洶洶,接連多日,怎也不見好轉。”
鬱新嘆息道:“今日入宮之前,我還專門去了一趟國子監,原想請戴院使給皇上瞧瞧,開個方子。可是戴院使已是臥病在榻,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解縉將桌案上的文書堆疊在一起,對鬱新說道:“戴院使年紀本就大了,又在國子監為新醫學教材耗盡心力,聽楊士奇說,他現在就盼著看到新醫學教材能雕版刷印,大行於世,才捨得閉上眼。”
鬱新與黃子澄連連點頭,對於戴院使的付出他們還是清楚的,國子監醫學院可以說是戴院使一手搭建起來的班子,一些民間名醫也是戴院使極力邀請而來,現在戴院使病倒,對於國子監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據鬱振所言,皇上身體並無大礙,只是憂思過重,加上政務勞累,平時還騎馬射箭,導致身體透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支,需靜養月餘,我們也不用太過擔憂。”
鬱新補充道。
黃子澄皺眉道:“即便是風寒靜養,也應該讓我們入宮請個安看看吧,這都多日不見皇上,心底總不踏實。”
解縉從一旁的文書中抽出了一張長紙條,夾在手指之間晃了晃,道:“見字如見人,皇上雖靜養,但總歸會給我們一些批示,有這些批條,我們也不至於無法行事。”
鬱新與黃子澄連連點頭。
皇上在修養期間,似乎也懶得動筆,寫的紙條那個字數只能說是一個少字了得。
比如五天前,宋禮上奏,要求提前準備過冬衣物,施工物資,以確保冬日疏浚會通河不停工,特別指出要朝廷撥付一批新式爐子與蜂窩煤。
鬱新認為這件事朝廷不應該承擔,要知道那是幾十萬人在修河,要買爐子、蜂窩煤,這可是一大筆支出,多給他們準備點棉衣棉被也就夠了,要什麼爐子。
解縉卻不以為然,認為北地冬日酷寒,尤其是夜裡,氣溫更是極低,哪一年都有凍死人的報告。匠人與民工是給朝廷幹活的,給別人提供點爐子與蜂窩煤咋啦,相對於會通河大局而言,多出幾十萬兩銀子並不是不能理解。
內閣無法決斷,將文書遞送到了深宮。
二日宮裡就遞出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三個字:
準縉言。
縉自然是解縉,這就是說內閣在這件事上可以按照解縉所言來辦。
再如三天前,北平布政使張昺上書,希望山西移民五十萬,北平一地要三十萬,環繞北平城安置百姓。
對於此事,內閣自然是沒有意見的,認為這是張昺有擔當的表現,畢竟安置移民是一件費力的事。
但內閣還是將事情想的太過簡單,只隔了一天半,靜海、興濟、滄州、南皮、德州等地紛紛上書彈劾張昺。
理由就是:奪鄰之民,罪大惡極。
黃子澄認為這些小地方實在是小題大做,人家張昺好心收留移民百姓,你們一個個小地方瞎摻和什麼。
可是當解縉仔細看了看輿圖之後才發現,這些地方鬧騰也不是沒有道理,首先他們原本就收到了朝廷派發過去的移民份額,一個地方接收多少人,那是有指標的,人家籌備了幾個月了,你們說削減指標就削減指標,豈不是寒了人心?
其次,這些地方都是京杭大運河兩岸的城鎮,現在山東疏浚會通河正在如火如荼,傻子也知道未來這條河有多重要,沿岸城鎮必然要抓住機會做大做強,而想要壯大,人口是第一要素,現在姓張的不地道,想要搶人,不幹!
最後,大朝覲就在今年十二月份,現在可是出政績的最好時候,“百強縣、十優州府”的末班車正在駛來,能不能上車且不說,重要的是現在得嘗試一把,衝一把,萬一中獎呢?
事關這些地方利益,北平布政使咋啦,我們雖然是小小知縣,但也不是好惹的,你敢放話出來,就別收回去,我們唾沫都準備好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