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問題關係著人命,朱允炆沒有道理先問珍珠瑪瑙,古董玩物。

回顧歷史,古代中國人遭遇到的最大苦難,除了戰爭之外,也就是饑荒問題。

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那就要出去要飯,要飯的人多了,很可能就出來一個姓朱名重八的傢伙。

周百通見朱允炆不同其他人,但也沒有半點意外之色,畢竟早在宋代時,就有了‘蘇松熟,天下足’的謠諺雜語,外地商人來這裡採買糧食,那也是正常的事。

“公子想要採買糧食,那可是來對地處。這蘇州城可謂是稻穀金盆之地,米價相較其他之地更為便宜。要細論誰家生意最大,當屬徽商沈一元沈家,據說蘇州周圍五分之一的糧食都是經他的手賣出去的。”

周百通侃侃而談。

“沈一元?他不是賣布的嗎?”

朱允炆有些意外。

周百通拍了拍胸脯,道:“公子莫要不信,這年頭商人賊精,哪裡有利哪裡鑽營。去年與今年,朝廷不是在各地修建糧倉嗎?這糧倉建好了,那也得有糧食才行。朝廷收糧食可不問從哪裡運來的,只要是好糧食,那都收下,這其中可有巨利可尋。”

寧妃有些疑惑,出聲問道:“這糧食能有多少利?”

周百通笑了笑,對寧妃說道:“這位賢惠的夫人啊,可知京師糧食什麼價,是一兩銀子一石八斗。這要在蘇州,一兩銀子可以買四石米,只要運到京師,這就是一倍的利。別看滾利少,可咱有河道之便,一年運個一百萬石,利還不有數十萬兩?”

“再說了,糧食不是其他貨物,還得看時節、看人臉色,張羅招攬,這隻要是運出去,就不愁賣掉。朝廷在收,城裡各大糧食鋪子也需要不是?”

寧妃有些驚訝,道:“蘇州糧食為何如此便宜?”

不等周百通解釋,朱允炆便說道:“物依稀為貴,什麼東西一旦多了,也就不值錢了。蘇松熟、天下足也並非是虛言。”

從朝廷每年的稅賦與糧食供應上來看,南直隸、浙江與江西三地,已超全國其他各地總和。這裡糧食價格便宜一些,也屬物價規律使然。

只是沈一元將生意做得這麼大,實在是讓朱允炆有些吃驚,看來這些商人也和後世商人一個樣,開始走多元化發展道路了,什麼本來是賣布的,開始涉足造車了,原本賣扇子的,準備兼職賣大哥大了。

資本的擴張能力,實在是令人震驚。

“除了沈家,還有幾家?”

朱允炆詢問道。

周百通指了指不遠處的店鋪,道:“那,前面就是胡家的糧行,再不遠處,是石家、吳家,這三家的糧食生意雖不如沈家,但在這蘇州也是頭一號。再下面就以一些散戶為主,多是做本地生意的。”

朱允炆點了點頭,道:“那就去胡家看看吧。”

胡家的糧行有些大,自右側門進去,便可以看到長長低矮櫃倉,櫃倉有木板隔斷,在每個隔倉裡,都堆滿了糧食,有稻穀、小麥、大豆、小米、糯米……

而在高處,則掛著每一種米類的木牌子,正對著下面的櫃倉。

右側是櫃檯,之上擺放著一個黑漆算盤,櫃檯之後,則站著一位年過四十的尖臉中年人,正面帶笑意迎了過來。

“客官,想要買什麼糧食,咱胡氏糧行可沒陳米,皆是今年新打的糧食。”

掌櫃到了近前,安排夥計招呼。

朱允炆走到稻米前,將左手抄入米中,取出一手米,右手輕輕撥去一些米粒,然後拿起了一粒米,仔細端詳了下,送入口中,一咬便碎,不由吐掉,對掌櫃說道:“你剛剛說,這裡的糧食都是新米,沒有陳米?”

掌櫃地自信地說道:“沒錯,這點咱還是可以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