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沒錢,拉贊助啊……(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博志有些驚訝地看著朱允炆。
對於儒家而言,格物方可致知,格物是一切知識取得的源頭,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所在。
不過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張的是知難行易,而後世孫先生主張的則是知易行難,當然,在這中間,還有一個聖人提出了“知行合一”。
朱允炆是推崇“知行合一”的,所以才選擇了實踐出真知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印鑑之詞。
這是一個玄奧的哲學問題,誰也說不了誰對誰錯。
擱在不同的時代與背景下,總會選擇一樣作為主導思想。
結合時代來看,後世已經不是什麼知行合一,也不是知易行難,而是知難行易。
因為後世的知實在是太有知,知道的事太多了,多到已經無知的地步了。很多人都能以為自己是專家,敲敲鍵盤就能保家衛國,行俠仗義了。
巧合的事,大明也是知難行易,不過與後世相反,他們不是知道的太多了,而是知道的太少了……
朱允炆不打算搶走王陽明的心學,這個偉大的人物,還是留給後代子孫用吧,他的光芒一定可以照耀千古,永不過時。
“好了,約定已成,如何打撈《瘞鶴銘》?”
孫舉文態度緩和了一些,但依舊冷著臉。
朱允炆笑了笑,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找一些水性絕佳之人,到河底撈尋就是,在這長江邊,總不缺這種人吧?”
靠山吃山,靠長江自然也就有吃長江飯的人。
不說這裡有沒有“沒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的浪裡白條,找幾個在水底下摸個幾分鐘的總可以吧……
要知道《瘞鶴銘》是石頭,石頭從山上掉到江裡,它會沉,沉到泥沙裡面,只要沒有太大的暗湧,未必能到東海龍宮去。
雖然自己不清楚後來人怎麼將《瘞鶴銘》的殘片弄出來的,但想來也不可能是去東海打撈去,既然不在海里,那一定就在江裡,不外乎費點人和事。
辦它!
為了中華書法界的“大字之祖”,為了這一份藝術瑰寶,為了這一群書呆子當教書先生……
“重賞?你看看,這是長江,長江!”
孫舉文大聲喊著。
朱允炆平靜地點了點頭,道:“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我還是分得清楚的,怎麼,長江就沒有人敢下水?”
孫舉文想要發怒,被張博志拉住。
張博志看著朱允炆,搖頭嘆息道:“長江水兇險難測,現在看著沒多少危險,風平浪靜,水底可是吃人的。尋常人怎麼可能為了一點錢財而冒性命之危。”
朱允炆瞭然地點了點頭,道:“那就是錢沒給到位,請不來水性精熟之人是吧?看你們優哉而來,又無隨從,應是本地之人吧,說吧,什麼價可以請來高人。”
孫舉文、張博志對視了一眼。
兩人在鎮江也算是飽學之士,對書法一道更是痴迷。對於《瘞鶴銘》的丟落江中扼腕嘆息很久,也曾動過找人打撈的心思,只不過尋常人根本就是騙錢而已,到不了江底就冒了出來。
而一些水性特好的人,他們不是被商人圈養,就是隨時聽候官府徵調,或是自抬身價,或是畏懼江底暗湧,輕易不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