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沒錢,拉贊助啊……(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明教育不愁學生,但愁老師,真愁。
儒家根深蒂固,桃李天下,這沒錯,可是這個時代的人太重鄉土觀念,寧願在村裡弄個私塾,收一點臘肉吃,也不願意去幾十裡外的縣城弄個學堂,賺個零花錢。
幾十裡都不願意跑,讓這些人去幾百裡,幾千裡之外……這個難度可想而知,哪怕是朝廷給出安家費,搬家費,人家下巴頦一臺,不屑地說一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國子監抽調一批優秀監生前往地方支教,說到底這些人更多肩負雜學教育,正統的儒學不能靠這些人,不是學問不夠,而是精力不夠。
作為一個老師,最多就能給學生挖兩三口井,挖多了,不一定能出水。
不出水的井,那就是個費時費力的坑。
掉到這種坑裡面,要麼後天努力鑿出水來,要麼爬出去遠離這個坑。
待在坑裡,不繼續挖也不爬開的傢伙,也就成為了另一種動物:
蛙。
也被稱之為:
井底之蛙。
朱允炆不想要大明“聽取蛙聲一片”,而是想要健全的人才。
雖然儒家思想有不少問題,但有一點是好的,它主張忠君愛國,那就必須堅持。就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哪怕是後世,民族大一統、愛國主義等等,都與儒家文化有關。
儒師,是朱允炆需要的教育資源,原本想去杭州坑蒙拐騙一些書呆子,不成想這裡先遇到兩個。
看來直鉤也是可以釣魚的,姜太公釣魚也不都是胡扯……
“來,拿紙來,落墨為證……”
朱允炆不打算放過如此一個好機會。
孫舉文氣得鬍鬚顫動,指著朱允炆道:“我乃是君子,君子焉能言而無信,你這是對我的侮辱!”
朱允炆懶得理睬,侮辱?
誰說君子就一定守信用的,白紙黑字,免得你賴賬。契約精神懂不懂……
隨從的包裹裡帶有筆墨紙硯與託板,簡單書寫清楚之後,便拿出了一枚小巧的虎頭印章,啪一聲蓋好,然後抖了抖紙張,交給孫舉文道:“你是君子,我不是。”
孫舉文憤然接過毛筆,道:“若你不能撈出《瘞鶴銘》,你就要給我賠禮!”
“哦,讓我賠禮嗎?”
朱允炆淡然地看著孫舉文。
孫舉文寫下名字之後,便加印了自己的印章。待張博志提筆時,突然愣住了,看著朱允炆的印文,不由皺眉道:“實踐出真知印,這是何意?”
朱允炆外出,自然需要帶著皇帝的私印,只不過私印有幾方,其中這一枚還是朱允炆閒著沒事的時候,命人刻出來的。
古代沒有實踐二字,哪怕是張博志再博學,也不可能參透其中要義。
朱允炆平靜地伸手,示意張博志落筆,待他也具名蓋章之後,才解釋道:“實踐出真知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真才實學都在實幹之中,不在嘴巴上。幹得多,自然就可以看清楚事物,掌握了規律,便可洞察萬事萬物。”
“這位兄弟對格物一道別有見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