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解鎖僧道修行新技能(第1/3頁)
章節報錯
寫一份民報,雕版印刷,簡單。
可最大的問題在於,老百姓不識字,也沒有多餘的錢來買這些報紙。
問題又回到了最初,如何宣傳!
朱允炆是一個有辦法的人,面授機宜,告訴胡濙:“大明民報想要傳入民間,在百姓中發揮作用,需要兩個幫手。”
胡濙沒有意外,想要辦成這種事,不給自己幾個得力助手是不太可能辦成事的。
但朱允炆的話,還是讓胡濙震驚了。
“這兩個幫手,就是道錄司、僧錄司。”
朱允炆嚴肅地說道。
胡濙一臉震驚地看著朱允炆,他如何也想不到,皇上給自己配的幫手竟然不是朝廷官員,而是僧道!
朱允炆沒有開玩笑。
兩年來朝廷對於道教、佛教採取的態度不冷不熱,朱允炆不像朱元璋,時不時去天界寺撐撐門面,讓佛法的火苗越燒越旺。
道教也因為有個張邋遢張三丰大神,雖然按歲數來算已經一百五十歲了,但按照道家“曆法”六個月一年的演算法,張三丰已經是三百歲的老神仙了。
有個三百歲還死不掉的招牌,道家也是發展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湖廣、福建一帶,信徒眾多。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信徒歸信徒,但能不能成為道士,能不能成為僧人,那不是道觀的道長或寺院的主持說了算,而是朝廷說了算。
朝廷不發度牒,不給他們登記,那這些人就沒有身份證,那就是“黑戶”,黑戶是沒有權利去敲木魚,享受清閒日子的。
度牒,是朝廷控制僧道人數的手段,從歷史上來看,因為道家經常幹不過佛家,所以度牒的直接針對的就是和尚。
僧人一旦取得度牒,就有了身份證明,可以享受特權,比如說,不用交稅,再比如,不需要服徭役。
現在明白老朱混不下去為啥去寺院了吧,不是因為老朱想要混張度牒,而是因為和尚有錢有吃的,還不用擔心被人拉出去幹活……
不過需要說明下,老朱當年在皇覺寺可沒混出名堂,度牒也沒他的份。
《水滸傳》裡面魯智深、武松都用過度牒,不過魯智深是買來的,掛的自己的名號,武松混得就不太行,用的死和尚的,冒牌頂替……
這也不能怪武松,實在是度牒這玩意太值錢了,說他是一種黃金級貨幣一點也不為過。
比如蘇東坡在杭州當官時,興修了西湖“蘇堤春曉”,而這工程款可不是朝廷出的,而是蘇軾用度牒換來的……
所謂的“度牒三百道,值錢五萬餘”。
考慮到蘇軾與和尚關係不錯,很可能是和尚走了蘇軾的後門,出錢買度牒……
這些且不說,宋代想要取得度牒,還有一條規定:
“僧、尼須讀經及三百紙,差官考試,所業精熟”方才允許頒給度牒。
看到沒,在古代沒文化連和尚尼姑都當不上。
而這,正是朱允炆選擇僧錄司、道錄司參與山西宣傳的關鍵原因,一句話:
因為他們中的人大都識字,而且還很會忽悠。
沒辦法,誰讓大明教育跟不上,純文盲太多,不用點特殊人才,想搞宣傳事業,只能抓瞎。
道錄司、僧錄司會主動配合,還會十分積極,因為朱允炆已經一年多沒新發度牒了,雖然天界寺主持懇請姚廣孝說情,但朱允炆一直都沒鬆口……
現在,是一個機會。
畢竟山西道教、佛教都很興盛,什麼呂梁北武當山,五臺山,都是聞名在外,徒子徒孫們吃齋唸佛是修行,下到民間發點傳單,講述下民報裡面的事,也算是修行吧?
資源要合理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