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辦個大明民報(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後世而言,輿論事關社會穩定,國家團結,影響巨大。也正是因此,有了無數行走的五十萬,專門在輿論方面下黑手。
在明代,乃至整個古代,輿論問題始終都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雖然歷代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他們單純的認為,民心存在於仁政上,只要皇上不折騰,不要加賦稅,不亂用民力,那就有民心。
這個觀點,貌似還真的是正確的……
只能說古代百姓的需求很是簡單,他們沒學習過馬斯洛同學的需求理論,一輩子只在與生存鬥爭,處在需求理論的最底層:
生理需求。
有飯吃,有衣服穿,有老婆孩子,足夠了。
安全需求那是啥,種地又不需要擔心天上掉板磚,朝廷不來人,就是最大的安全。至於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高等需求,都是士人階層、富家子弟所有,與老百姓沒有多少關係。
簡單的需求,對應的是簡單乏味的生活,同時,還有無盡的空虛與寂寞。
很多人認為老百姓一大早出門種地,披星戴月而歸,累得要死要活,沒什麼精神需求,那純碎是胡扯。
越是底層的人,越是掙扎的人,精神越是匱乏,越是空虛,同時,也越容易被塞入一種思想,他們不會在乎這種思想是張邋遢(張三丰)仙人的,還是觀音菩薩的,亦或是白蓮教的……
遇到什麼,就往腦子裡塞什麼。
佛教走到這個村落,那村落就信佛,道家深入寨子,寨子就通道,白蓮教來了,那自然也得喊幾聲口號,支援下彌勒。
而朝廷呢?
哦,忙著內鬥呢……
輿論就是話語權,這個話語權在京師音量高,在府州還行,在縣多少還能聽得到,但是到鄉里……基本上就是“馬什麼梅”的狀態。
民間經濟很是薄弱,底層建築都還沒打好,若是妄談上層建築,發展輿論,推動民間“精神”與“思想”建設,似乎有些荒唐。
可佛教不覺得荒唐,道教不覺得荒唐,就連白蓮教也不覺得荒唐,所以,民間百姓幾千萬,只有畏懼朝廷的,沒幾個信奉朝廷的,而他們信奉的,是那些控制了民間輿論與話語權的宗教。
所以,朱允炆決定借山西移民的機會,打造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輿論工具,爭奪民間話語權,提高朝廷在底層的影響力。
于山西設定宣傳司,只是試點,一旦試點取得成效,那將在中央設定宣傳局。
“皇上,恕臣無知,這宣傳司為何?”
胡濙實在是想不出來,只好低頭問道。
朱允炆虛空畫了一條線,道:“山西衛所大軍一旦出動,受驚之處怕只是衛所周邊,不及山西全域,但若人為引導,宣傳此事,廣傳訊息至千家萬戶,通達四百萬民眾之耳目,方可真正形成壓力,促使百姓積極響應遷移之策,這就是朕準備設定宣傳司的初衷。”
眼下的初衷,只是服務於移民大局。未來的目的,是服務於大明統治。
胡濙這才瞭然,原是一尚未設定機構。
皇上登基之後設定了很多新鮮的機構,像是什麼科技局、安全域性、二炮局之類的,弄個宣傳司也不顯得突兀。
只不過宣傳司的任務是不是太重了?
廣傳訊息至千家萬戶,通達四百萬民眾之耳目,這就意味著全覆蓋式的宣傳,無遺漏的告知。
這簡直是有點不切實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