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離開京師的,可不只是朱允熥、朱濟熺與朱高熾幾個兄弟。

晚宴如期。

燕王朱棣、代王朱桂、遼王朱植、珉王朱耿坐在省躬殿,聊得正是開懷,喜氣洋洋。

“皇上駕到。”

內侍喊道。

四位藩王紛紛起身,排好隊,在朱允炆踏入殿中時,行禮參拜。

朱允炆揮手讓幾人起身,問道:“幾位叔叔好是熱鬧,朕在遠處便聽到了聲響,在聊何事啊?”

朱桂側身看向朱棣,搶先道:“皇上,四哥東南抗倭,指揮若定,破敵千里,我們正在問四哥倭寇是不是殺光了,也好早點準備出海,去南洋賺點銀子。”

從朱桂的話語中,已經將賺錢當做了樂趣,不再是鄙夷商人,而是承認自己是商人的一份子。

朱棣面帶慚愧,連忙說道:“十三弟說笑,東南抗倭我可沒出多少力,主要是水師與宋晟的功勞。”

這是事實。

尤其是鄭和、朱能與張玉率領的大明水師,深入大海,窮追到底,直殺得倭寇叫苦不迭,損失慘重。

而東南方面,宋晟與朱棣更多是防護海岸線,雖取得不錯效果,但畢竟打得都是殘兵,不是幾百個,就是幾十個,鮮有上四位數的時候。

朱允炆示意幾人落座,自己也坐了下來,對朱棣道:“燕王叔以亂打亂,百姓烽火預警,小隊疾馳,以固陣之法待援,全殲了幾次登陸倭寇,更甚幾次拼殺在前,可謂勞苦功高。”

“臣不敢當。”

朱棣起身道。

朱允炆壓了壓手,含笑道:“燕王叔是接觸過倭寇的,你認為宋晟所提出的民兵衛隊之法是否可行?眼下倭寇雖消停了,但朕估計,用不了三五年,他們還會捲土而來,只依靠衛所,總有所疏漏。”

朱棣思忖一番,認真地回覆:“宋晟曾與臣商議過此事,臣認為可行,但不宜大用。民兵衛隊,畢竟不是衛所軍士,倭寇兇殘,一旦上岸,只靠民兵很難抵抗。故此,民兵應主要負責警訓,組織百姓撤退與隱蔽,而不是充當作戰主力。”

朱允炆低頭沉思了下,問道:“若設定火銃民兵隊呢?”

朱棣吃了一驚,連忙說道:“皇上,萬萬不可。火銃乃是軍中利器,一旦傳至民間為人濫用,可能會傷及無辜。”

事實上,朱棣沒有說另一個想法,那就是一旦地方作亂或造反,朝廷鎮壓起來會更為困難。

但朱允炆並不這樣看,後世抗戰時期,多少民兵隊都是握著槍桿子的。

八九十年代,有些年小偷小摸與蠻橫鬥狠之人猖獗的時候,大隊裡還組織過民兵隊,不背幾把獵槍誰能安心半夜出去守著?

對付惡人,總需要有點自保手段。

朱允炆笑道:“燕王叔怕是多慮了,眼下二炮局火銃正在更新換代,一些老舊的火銃總不能丟在庫房裡生鏽,拿去全部熔了,也太過可惜。將老式的火銃下方一批給沿海鄉邑縣城,縣中由知縣親自負責,鄉邑有里長擔保,火銃領取訓練,一一造冊。做好火銃支用歸還,應無大礙。當然,火藥一律由衛所管控,不準民間自造。”

朱棣見朱允炆想要打造的是老式火銃民兵隊,長舒了一口氣。

相對於二炮局最新研製出來的火遂槍,老式火銃實在是太慢了,距離不夠遠不說,而且準備時間、換裝時間都太長,殺傷力有限。

只要管控好有限的火藥,且只下發老式火藥,一個鄉邑有幾十把火銃,也鬧騰不起來。即便是他們鬧騰,在朝廷新式火銃與新式神機炮面前,也只能是找死。

隱患是可控的,加上進犯的倭寇多是散兵遊勇,數量上很少,總依靠衛所奔波來救,損失確實不小,若是打造小規模的火銃民兵隊,不說打退倭寇,至少能拖延一二,威懾一二。

朱棣贊同道:“若由衛所與京師直接管控火藥,只配發老式火銃,臣沒有意見。”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既燕王叔都認為可行,那就鄉邑二十把火銃,縣五十把火銃,按這個標準配發江浙、福建沿海吧。”

“皇上英明。”

朱棣說道。

朱允炆吩咐人上酒菜,酒過三巡之後,方道:“今日宴請幾位皇叔來,還真是有幾件事想要讓皇叔幫忙。”

朱棣、朱桂等人對視了一眼,他們自然知曉,畢竟今日不過節,皇上也不過生日,不可能沒事讓上門吃飯。

“皇上但請吩咐。”

朱耿很乾脆,自己的立場就是和皇上站在一塊。

朱棣等人也只好站出來表態。

朱允炆面帶憂慮,說道:“前兩日劉長閣自大寧發來密報,琨特穆爾汗,也就是那位孛兒只斤·坤帖木兒,在草原上發了召集令,準備在七月初舉辦那達慕大會,這一次,韃靼與瓦剌各大部落都會參與其中,甚至,朵顏衛中也會有人參加!”

“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