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驚魂的朱允熥(第1/3頁)
章節報錯
抽調國子監優異監生去地方支教,這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只是楊士奇有些肉疼,畢竟這些優異之人,可都是國子監眾多先生耗費心力培養出來的傑出學生,只需要三年時間,他們所掌握的學識與技能,定會遠超任何朝代的官員。
這些人不僅精通儒家學問,還精通數學、雜學,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現在還不是用他們的時候,需要呵護,給他們更多時間。
“皇上,臣認為有所不妥,若將這些人抽調地方,地方自會受益,只是眼下正是他們求進之時,調離國子監,多少有些揠苗之意。”
楊士奇嚴肅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
朱允炆點了點頭,抬頭看向遠處的學堂,憂慮道:“朕何嘗不知揠苗助長的典故,但山西移民正在進行之中,朝廷已然答應他們,要設定大量學堂,允許其子孫免費修習學問。可問題是,儒士眾多,雜學之師寥寥,供給國子監、府已是極限,州縣更無一人,若如此,豈不是朝廷食言?”
楊士奇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雖說雜學在民間,抽調一批人上來也是可行的,但擅長雜學,未必擅長教學,這是兩回事。
找一個會種地的教導農業學,可他也不識字,滿嘴什麼草,半天說不到點子上也不行啊。
讓顧三審這個傢伙來執教兵學院,他估計能把軍隊的那一套直接挪用過來,甚至誰犯了錯,會抽鞭子打人,至於講解要點,那是什麼,跟著做動作不就好了?
敢質疑,罰你圍著國子監跑十圈。
所以,這才需要編纂教材。
國子監的教材種類很多,能兼修四門雜學的監生,已經算是優異的了。也只有這樣的監生下放到縣學,才能以一抵三,抵十……
如果讓不精通的監生帶著教材下去,他們自己都不懂,怎麼教孩子,怎麼教縣學生員?
師父糊塗,還學生還能聰明嗎?
朱允炆看著楊士奇,肅然道:“世上沒有兩全法,為大局與長遠,總需要有一代人或兩代人去犧牲,這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的光榮。”
楊士奇有些不甘,李志剛也面露痛苦。
朱允炆用手彈了彈皺了的衣裳,道:“啟迪民眾,掃盲天下,文教四方,方稱建文!朕以建文為年號,就是想一掃洪武戾氣,以文教為重!眼下國子監肩負文教使命,若不敢挑起這副擔子,而是推脫三五年,那大明百姓答不答應?”
楊士奇心頭一震,連忙道:“國子監願肩負文教,抽調優異監生前往地方執教。”
眼下的痛苦與犧牲,換來的是大局與未來。
人若過於在意眼前的得失,損耗與失去的,便是未來。
就是這一個簡單的道理。
只是,簡單的令人痛苦。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國子監監生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讓他們至地方執教,一律為訓導,全權負責教學,教諭有權上奏、無權干涉。另外,國子監後續編寫的新教材一律郵送,讓他們自學,若有不懂之處,允許他們借驛站傳書信,待郵局鋪至全國,轉走郵局的渠道。一句話,朝廷不會放棄他們。”
楊士奇與李志剛這才鬆了一口氣,這些優異監生都有著不錯的悟性,只要給他們教材,一定可以繼續鑽研學問,他日有所成就,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楊士奇就是自學成才的典範。
敲定了此事之後,朱允炆走向一間學堂,讓其他人在外面候著,自己走了進去,監考的博士見狀不由起身,卻為朱允炆揮手製止。
坐在最後一排,看著答卷的眾人,朱允炆有些恍惚,這若是再加上燈泡,窗簾,弄個投影儀什麼的,和後世還真沒什麼區別了。
後世的那個人三落三起,他出山之後,可沒有將手直接抓向軍事,也沒有抓向經濟,而是先抓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人才為本,科教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