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百花殘,他們也殘(第2/2頁)
章節報錯
去年冬考時,駱冠英便寫了一篇文章,主張農商並重,結果無法判卷不說,還引起了一場規模很大的辯論。
辯論開了一天,也沒分出一個結果來,雖然誰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誰都無法說服對方。
而旁聽的朱允炆並沒有針對這次辯論給出最終的評價,也沒有定下農商並重的基調,只是鼓勵國子監以理服人,以事服人,並認為可以將農商關係作為國子監的研究課題,看看有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合適的答案。
現在該題已成學院第一難題,誰若是解開,可以贏得直接授予官職的獎勵。
李志剛很擔心今年夏考再出個“駱冠英”第二,那以自己的本事,未必能處理的好啊。
“祭酒大人,下官經驗淺薄……”
李志剛想要推辭。
楊士奇打斷了李志剛,沒有給他任何機會:“經驗淺薄,才更應該多加歷練。此事就這樣辦了,對了,夏考之後便是暑假,每個學院都需要分好小組,做好相應調查,告訴那些監生們,誰若是完不成,秋日來時,百花殘,他們也殘!”
李志剛打了個哆嗦,楊士奇如此說,肯定會如此做的……
“那,那,那不是皇上嗎?”
李志剛看著遠處走來的兩人,不由瞪大眼。
楊士奇凝眸看去,只見朱允炆正帶著顧三審在閒逛,連忙拍了下發呆的李志剛,道:“迎駕!”
自高處而下,匆匆跑去。
朱允炆正在聽顧三審的彙報,待聽到確係前尚服呂珊已是跳崖,斃命多日,還留下了一封遺書時,不由問道:“找出真正死因沒有?”顧三審突然愣住,這個時候不應該問問遺書的內容嗎?
朱允炆看著出神的顧三審,笑道:“你總不能告訴朕,呂珊匆匆離開宮中,然後找了一個懸崖,寫好遺書,跳崖自盡吧?她若真想死,宮裡白綾多的是。那封遺書,縱不是他人代筆,也是被逼所寫,當不得真。”
顧三審佩服地看著朱允炆,道:“皇上真乃明察秋毫,慧眼如炬,大明有如此明君,定能國運隆昌……呃,經過仵作調查,在呂珊頸後脊柱發現了一根刺入體內的銀針,可以證實,呂珊之死絕非自殺。”
朱允炆收回了犀利的目光,警告道:“朝中大臣阿諛奉承也就罷了,你就不需要了吧。安全域性就沒查查,是誰慣用這種手段?”
顧三審連忙回道:“已經在追查了。”
朱允炆點頭道:“既然他們在宮外動手,就說明手一時半會還伸不到宮裡來。對宮裡人的審查,若沒有問題,就放過不深究。”
顧三審擦了擦冷汗,答應之後,說道:“皇上,湯不平所說的人……”
朱允炆皺眉道:“叢佩兒的身世調查清楚了?”
顧三審點了點頭,道:“安全域性調查過此讓女,身世清白,其父親雖是打鐵為生,混跡江湖,但其曾也是官中匠人。而叢佩兒的祖母家為湯氏之人,雖與湯不平並非本家,但追輪族譜,三代以上還是血親。只不過因為元末戰亂,湯家不得不流散各方,這才有瞭如此巧合。”
朱允炆也有些感嘆,道:“既如此,那就讓她入京一趟吧,正好寧妃身邊也需要有個照料之人。”
顧三審有些著急,道:“這可是為皇上物色的人選,畢竟蘇杭不比京師,人手充裕……”
“一車伕,一隨從,四暗衛,足夠了,此事就這樣定了。”
朱允炆不容拒絕。
顧三審只好低頭,看樣子只能先抽調部分主力前往蘇杭一帶,只幾個人,怎麼能護皇上週全?萬一訊息走漏,白蓮教徒出沒,那事情就麻煩了。
“臣等見過皇上。”
楊士奇、李志剛到了近前,連忙作揖。
朱允炆含笑道:“朕聽聞國子監即將夏考,特過來看看,可有什麼難處?”
楊士奇微微搖頭,回道:“有條不紊,並無難處。”
朱允炆很是滿意,看向李志剛,道:“前不久,司業上了一封摺子,言說起府、州、縣學訓導人員過少,強推雜學,給各地帶來了不小壓力。朕想要抽調一批優異監生,下放府、州、縣作教諭,北直隸、河南等地也需興建一批學堂,各地儒生雖多,然雜學之師過少,總是不善。”
楊士奇知曉李志剛的這封奏摺,他所言的是也是事實,比如很多縣學,就有三個人,一名教諭,兩名訓導。
三個人少嗎?
還真不少了,因為他們的學生,即所謂的生員或秀才,通常只有十幾個、二三十個,多的地方,也通常不會過百。
雖然現在府州縣還沒擴招學生,但已經在引入雜學,也需要專科老師來教導不是,數學總不能讓體育老師來教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