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監國,暫行君權?

一番話震驚朝野,陳繼之這話無異於是說,朱允炆不行了,太子估計也沒了,索性另立一個皇帝,找個人蓋章辦事,大家也好辦事。

吏部尚書蹇義聽聞,當堂發飆:「皇上病臥在榻尚未醒轉,你竟有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若此匹夫留在朝堂之內,便是暗無天日,蹇某不僅要白日點燈,還要撞柱,以性命告天,要爾狗命!」

解縉、楊士奇、夏元吉等一干人更是對陳繼之不滿。

朱允炆是昏迷不醒,但還沒嚥氣呢。

朱文奎是生死不知,但還沒找到屍體呢。

這個時候如此急切地蹦出來,實在是有二心。這種人要不得,留不得。

於是,在六部尚書、內閣閣臣、都察院等官員一致同意下,呂太后用了大寶,將陳繼之派至西疆伊犁牧馬去了。

陳繼之的離開並沒有讓事態平息下來。

解縉、楊士奇、夏元吉等承受的壓力隨時間變得越來越大,一些急報文書、地方文書、在京文書開始堆積。

哪怕是內閣能處理文書,可也不能用印,無法賦予文書權威與合法性。而呂太后用印又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後宮不得干政。

太祖可是在宮內建造了鐵石碑,不準後宮與太監干政,現如今這碑尚在,呂太后如此豈不是違背了太祖之制?

官員之中,反對呂太后掌管大權的聲音並不小。在朱允炆不省人事的第七日,朝堂終於掀起風波,給事中林成史疾呼:「代王之亂人心惶惶,金陵百姓日夜難寐。朝事堆積無人處置,行省之事尤可拖延,然前線軍情如火,豈能耽誤?內憂外患之際,當選一人監理國政,唯如此,萬民方可心安,前線軍士方可心安,大明江山方可穩固!」

行人司嚴許伯,兵部郎中潘行,刑部主事廖洪等十餘人站出來支援林成史。

潘行面對一干大臣吶喊:「我等非為私利,乃為國事著想。舉世攻明,外憂無數,急報頻傳,誰指蒼穹?若再不選一人主政,地方或有大亂,若有人再起野心,那大明將崩,我等有何顏面去見太祖?」

內憂,外患!

這成了選一人監理國政的正義燈。

縱是解縉、楊士奇也無法駁倒這些言論,呂太后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且有違太祖之制。

後宮干政的口子一旦開啟,後果不堪設想。

到這個關頭,從大明帝王的角度來看,必須選一人來暫理國政。

呂太后與馬皇后自是斷然反對。

強壓之下的解縉、楊士奇不得不站出來遊說呂太后與馬皇后,千萬保證,朝臣只是選一人暫理國政,並非另選新君,另立皇帝,僅僅是代行君權,只要建文皇帝醒來,自然還是建文皇帝說了算。

呂太后、馬皇后依舊不同意。

直至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時,鳳陽突發地震,震動中都,連給朱五四修的碑都歪了。

欽天監的官員認為這是換天的徵兆。

群臣上書呂太后、馬皇后,若再不答應選人暫理國政,下一次震動的恐怕不是中都,而是鐘山孝陵了。

蒼天警告,群臣施壓,加上內閣、六部九卿保證,呂太后、馬皇后終鬆了口,答應選一人出來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