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看未來三百年?(第2/2頁)
章節報錯
「東北這些年開發不錯,有了小江南,東北糧倉之名。可仔細看其人口,不到八十萬。如此少的人口,如何擔得起糧倉之地?依朕看,不妨再來一次闖關東,將那裡的人口至少增加至一百六十萬。」
夏原吉深吸一口氣,這個移民數量著實太過龐大,不過有鑑於朝廷多次移民的經驗與移民之策的信用,移民未必不可行。.bμν.
東北人口確實太少,雖然冬日漫長且冷,但資源豐富,兵部甚至還想在遼東灣開闢一個新的船塢,專造鐵船,形成北遼東、中金陵、南廣州的格局。
只是,僅僅使用俘虜去開礦並不具備延續性,像是從定遠行省運到東北七萬俘虜,這七萬俘虜並不會登記為大明子民,不在大明戶籍之列,這些俘虜之前有沒有老婆孩子且不說,到了大明就只能在東北開礦了,直至嚥下最後一口氣。
換言之,俘虜並不會給大明創造更多的人口,過個十年、十五年,俘虜用殘、用完了,還是需要大明人去開礦,而這就需要移民,沒有足夠的人口基礎,就無法徵調更多百姓去礦上。
超前佈局,這個時候移民正是恰當的時候。
夏原吉應道:「向東北再移民是應為之事,只是皇上,按照國子監數學院的推算,若人口繼續增長下去,百年之後,大明人口很可能會突破四萬萬。到那時,東北人口也不少了,又該如何應對?」
一想到如此龐大的人口,夏原吉就感覺一陣陣心慌。
若不是建文皇帝命人取來了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大明人口若是增加到四萬萬的地步,一旦有天災人禍,將會有無數人被活活餓死,這將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眼下來看,四萬萬人口大明還是養得起,但再多一個百年,大明就養不起了。
夏原吉不敢奢求大明萬年,自古以來從未有之,但大明三百年國運還是有希望,可若是人口問題不解決,那三百年國運便不可能,甚至兩百年之後就會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過少,在天災連連之下發生重大危機。
朱允炆凝眸,走出武英殿,看著蔚藍的天空。
後面六百年,出現過的饑荒依舊很多,哪怕是在赤色旗幟飄揚的時期,一樣有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死了很多很多人。
可在往後幾十年,各種天災人禍雖有,可不見一次大的饑荒,不見有糧食危機。究其根本,有一個極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雜交水稻的出現,其中有一位姓袁的聖人。
華夏人,華夏自己養。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一百年、兩百年後國子監能不能找到雜交水稻的秘密並形成產業。人口多是強大的證明,但同時對小農經濟為主的大明,也是一種負擔。
追想二百年之後,朱允炆苦澀地搖了搖頭:「二百年後,如此遙遠的事,朕看就莫要考慮了,後世子孫各有各自的使命,也有各自的智慧。依朕看,人口增加不了那麼快,因為會有一批批的人口除
籍而去。」
夏原吉震驚地看著朱允炆,問道:「皇上的意思,是本土之外移民?」
朱允炆微微點頭,肅然道:「時代在改變,有些地方,大明不先下手佔領,便會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這種情況,朕不想看到。」
夏原吉深深看著朱允炆,最終點了點頭。
環球大航海發現了許多未知的領土,也見過無數蠻荒之地,南美,北美,北面之北極寒之地,還有中美洲、太平洋等地一連串的島嶼……
夏原吉發現自己有些杞人憂天了,大明本土人口每年增加那麼多,向外流出個兩三萬根本不算事,但這兩三萬人口,卻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留下基業。
這也意味著,未來大明百年的人口遷移會呈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本土之內稠密府縣人口外遷至人口稀少之地,一種是本土對外,人口出海,留居其他島嶼或土地之上。
北美洲只給了燕王一半,北面還是有無數人可以去,南美洲土地也不是不能種田,非洲尼羅河附近也有良田,馬穆魯克神馬的,一聽就不擅長耕地,大明可以派人去種田……
樹挪死,人挪活。
這多簡單的道理,自己實在沒必要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