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看未來三百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文十四年,十一月。
頂著寒風,踩著積雪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北京城,面對群臣,宣佈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用五年時間,開盛世。
多年前,朱允炆曾從百姓家餘糧、餘財,官倉儲備、官冶鐵數量、文教、軍強等方面定下盛世六條標準。
受益於朝廷不擾民、徵民必給徭役錢,稅賦較輕,加上連年來整體風調雨順,大明最底層的百姓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吃不起飯的困境。
按照各地府州縣文書,各地暗訪、暗查,朱允炆初步判斷,大明距離盛世已然不遠。
尋常小縣百姓之家,超過七成有一年以上存糧,九成以上百姓存糧不低於半年,剩下不足一成,不是孤寡,便是家中遭遇困境,因病因缺失家庭主力造成困頓。
百姓手中有餘財已不算什麼稀罕事,在耕作的同時,男人出力做點工,一年下來家庭存餘個四至五貫還是常見,少的也有兩貫。受益於地方基建、水利工程等進行,地方百姓做工機會也多。.bμν.
而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的四級制度確定,特別是國子監基本取代科舉,讓底層社學教育逐漸興盛,而初級教育的強制性與掃盲的進行,讓百姓之家無白丁不再是夢,孩子識字也算是完成了這個目標,畢竟孩子遲早會成為丁口。
至於官冶煉鐵的產量超過一萬萬斤的目標早就突破了,建文十三年官冶煉鐵的產量甚至達到了兩萬萬六千萬斤,而今年官冶鐵的產量突破三萬萬斤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而軍強中敵喪膽的目標,這個不好說,因為敵人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麼喪膽不喪膽了。軍強的指標,早在一場場戰爭中奠定下來。
盛世六條,除了少數的百姓存糧不足外,基本上已全部實現。
朱允炆並沒有急著宣佈盛世的到來,也不准許朝廷公文裡妄議盛世,因為在朱允炆看來,大明依舊算不上富裕,哪怕一些士人與百姓已經感覺到日子好過了。
在建文十五年的元旦,朱允炆喊出了用五年時間攻堅克難、幫扶貧困百姓,開創大明盛世的強音。
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將盛世界定在具體的年份裡。
大明百姓終於看到了清楚的盛世時間表,那就是五年之後的建文二十年!
為了實現盛世,朱允炆命令戶部與地方行省、府州縣拿出扶貧舉措,對於家庭困難,丁口失去勞作能力或因病致貧者,經戶部、督察院、安全域性等稽核之後,免去其若干年徭役與稅賦,若家庭實在困苦,則以養濟院標準,發糧以供其存活。
二月時,戶部尚書夏原吉進入武英殿,奏報道:「經初步核算,十四年,兩稅合計四千三百餘萬貫錢鈔,商稅為兩千零三十七萬,首次突破了兩千萬貫錢鈔,達到了兩稅近一半,鹽鐵茶專賣稅合一千一百萬貫。去年一年,稅賦總和達七千四百餘萬貫錢鈔,相對十三年時增長百分之十四。」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各中資料,微微點頭:「開國四十六年,終有所成。」
夏原吉笑道:「都說宋廷最富,可翻看史書,熙寧至元豐年間,不過六千餘萬貫。」
朱允炆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宋廷時的富,可與大明的富完全不同。大宋的富,鹽鐵茶專賣稅佔了不少,商稅畸重,民稅並不佔主。說到底,宋廷在富裕的背後,是農民交不起稅,商人與富人支撐起了繁華。」
夏原吉對朱允炆的觀點很是認可,正色道:「朝廷對民兩稅穩步增長,一方面是田畝開墾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而抑制土地兼併之策取得顯著成效,又保障了百姓手中有田可稅。」
朱允炆揹負雙手,嘴角帶著笑意。
自建文
四年至建文七年,朝廷動用了大量人力實現了最短時間的人口普查,並透過照身帖、照身牌來確保人口普查的真實性,當年結果是七千一百餘萬人口。
而到了建文十四年,七年的時間裡,大明人口增加了一千二百多萬,人口已然達到了八千四百餘萬。百姓生活的改善,帶來了極大的「生娃」熱情,每年有近二百萬嬰孩誕生,這個增長速度堪稱驚人。
用不了十年,大明人口將突破一萬萬大關。
朱允炆笑道:「人口增長是好事,也不盡全是好事,若是人口增長過快卻沒有相應的對策,很容易導致某些地方人均土地過少,繼而帶來饑荒等問題。戶部需要儘早拿出各行省、各府人口密度圖,對於山西、山東、河南、江浙等人口過密地方,適當分流移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