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監國?

楊溥看著桌案後奮筆疾書的朱文奎,有些不明白他在想什麼。

自從建文十二年秋遷都北京之後,建文皇帝朱允炆便開始培養朱文奎的政務處理能力,一應地方官府文書先送內閣,後送東宮,若內閣與東宮意見一致,小事立斷,大事再奏,若內閣與東宮意見不一致,則奏知皇上決斷。

在這近兩年的時間裡,朱文奎事實上在監國。

有權直接處理國家政務,不是監國是什麼?

相對於當年的懿文太子,朱文奎擁有更多的自***與決斷權。

滿朝文武都清楚,朱允炆這樣做是為了鍛鍊太子的政務能力,而朱文奎也不負眾望,展現出了良好的能力,不僅遷都事宜籌備周全,遷都之後民政也處理得極好,尤其是建文十二年底的「歸鄉潮」,不僅解決了山西糧荒,還慰藉了山西父老。

只是,自從阿曉穆誕下四皇子朱文境之後不到半年,朱文奎就開始了「懈怠」,屢屢請旨不再處理政務,雖然皇上並沒有答應,但朱文奎再這樣請旨下去,皇上遲早會點頭。

楊溥並不擔心朱文奎暫時不處理政務,擔心的是其他皇子。

隨著大量政務交東宮、內閣,建文皇帝主要負責軍務與大政方針,一個月就露面四次,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後宮,陪在建文皇帝身邊的,除了皇后與一干妃子外,還有二皇子朱文垣、三皇子朱文堂,襁褓裡的四皇子朱文境。

朱文境年幼不算什麼,對朱文奎構不成威脅,但朱文境的母親阿曉穆就說不準了,這個女人出自女真部落,會不會在朱允炆耳邊吹枕頭風誰也不清楚。

當然,最大的威脅還是二皇子朱文垣。

朱文垣是建文三年生,十一二歲的年齡表現出了驚人的智慧,不僅聰慧敏秀,為人處世更透著謙謙之風,深得太后喜歡。

二皇子與太子朱文奎年齡相差不算大,三四歲而已。

楊溥走向朱文奎,猶豫了下,見左右無人,還是決定進言:「太子,皇上倚重,不可不為。身為嫡長子,當擔起國之重任,勿使他人有可乘之機,徒增變故。」

朱文奎收起筆,看著面色凝重的楊溥,淡然一笑:「他人可乘之機?楊先生話中有話。」

楊溥正色道:「臣本不該言,言有挑撥之嫌。然為社稷安穩,不能不言。」..

朱文奎拿起紙張,吹乾墨,起身道:「楊先生知道不該言,這樣的話就莫要再言,父皇有父皇的安排。」

楊溥看著朱文奎出了門,看樣子又是去後宮請旨了。

內閣。

解縉、楊士奇、鐵鉉正在處理文書,內侍走來,扯著嗓子喊道:「內閣聽口諭。」

內閣大臣走出行禮。

內侍喊道:「皇上口諭,自今日起,內閣公文不再送東宮,轉送武英殿,交朕與二皇子朱文垣處理。欽此。」

「這——」

「臣等領旨。」

解縉、楊士奇、鐵鉉等人臉色驟變。

內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