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宛平縣學,圍觀于謙(第1/2頁)
章節報錯
遷都之後,朱允炆再次展現了帝王的果決手段,一連下了三道旨意。
第一道旨意:嚴禁官員奢靡無度,鋪張浪費,禁絕官員接受商人吃請,並將行賄罪與受賄罪列為同罪,日後一官受賄,需嚴厲倒查行賄之人,同刑處置。
此詔令一出,官場震撼,商界惶恐。
政商終不再是明面上的藕斷絲連,而是急著撇清關係,彼此之間涇渭分明。
商人想要與官府溝通,可以透過各商會、國子監商學院進行,若事關重大,允許商人直接寫書信投入戶部衙署與地方衙署門外設定的文書櫃內。
朱允炆希望藉助這種律令同刑的威懾,形成商人是商人,官員是官員的局面,減少官商勾結,商行賄得利,官受賄享樂的現象。
你想行賄,必須想清楚,他日這傢伙真判個流放,你們很可能是手拉手一起去遠方的,若他貪得太厲害,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又貪了無數,那不好意思,該去菜市口買菜的,還是要去一趟。
這種律令有其不合理性,但得到了內閣、六部、督察院、大理寺、太常寺的空前支援。
不支援也不行啊。
因為第一道旨意之後還有一道精簡衙署,削減官員的旨意。
這個時候剛搬家,好多家當剛剛送過來,桌子擦乾淨了,玻璃也安裝好了,老婆孩子都開始準備在北京紮根了,一家老少全都扎土裡去了,誰願意被強硬地拔出來丟回老家種土豆去?
很顯然,朱允炆的態度是:
要麼官員與貪腐奢靡劃清界限,要麼朝廷與其劃清界限。
面對強勢的朱允炆,面對辛苦一個月搬過來的新家,面對官途與未來,所有官員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異口同聲支援受賄罪與行賄罪同刑。
兩個旨意一起跑出來,誰不聽話就「精簡」了你,反正朝廷愁著「裁員」人選,你自己跳出來,反而讓吏部省了事。
再說了,受賄罪、行賄罪同刑為啥你不支援,你小子是受賄了還是行賄了?乾乾淨淨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你怕同刑幹嘛?
雖說這次精簡衙署、削減官員主要是針對各行省府州縣,但在京官員也是能減少一些的。
前面兩道旨意涉官場,第三道旨意關注的則是百姓。
經戶部尚書夏原吉提請,朱允炆下旨,百姓夏稅、秋稅基準調整為二十二稅一,山區、不適宜耕種之地,以其他貨物折色,稅率基準調整為二十五稅一。
遷都最惠民的不是什麼大赦天下,顧正臣不喜歡搞大赦,被關押起來必然是有原因的,不分青紅皂白放出去,對受害人不公平。但「喬遷之喜」又不能不表示,索性惠民天下,降低農稅。
雖說稅降的幅度不大,但細微的下調更顯理性與持續,既不會影響大明財政基礎,也不會造成讓降稅成為曇花一現。
官員關注第一條旨意,商人關注第二條旨意,百姓關注第三條旨意。
朱允炆遷都三把火燒了起來,官員開始收斂,商人開始迴歸純粹的商業,百姓開始歡呼。
朝廷的效率很快,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一干衙署紛紛開門,官員安置到位,北京這個新的大明帝都開始了有序運轉,傳遞文書的驛使日漸多了起來。
一輛馬車緩緩行進,簾子始終拉開,一個腦袋半探出來,以好奇的目光看著路邊的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