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沒有猶豫,將目光投向了第一道策問,提筆潤墨,略一思索,便落筆作答:「商非熊掌,農非魚,兩者可兼得……」

錢塘知縣盧廉看向趙術文,陰沉著臉:「你知不知道,我還盼著他能在三年之後殺入府學,名震兩浙。」

趙術文擺了擺手:「名聲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不需要天才之名,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教育,錢塘縣學教不了他。」

「我說趙術文,你說這話我就不樂意聽了。」錢塘縣學教喻郭子白板著臉,敲了敲桌子:「你們社學教不了,縣學還教導不了?于謙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娃娃,又

能有多難教導?」

趙術文呵呵笑了笑,拱手道:「郭教喻見諒,是我言過。不過於謙此子觸類旁通,為人機敏,在社學六年,他只用了三年時間便修習完了全部社學主要課業,又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縣學主要課業,剩下兩年時間,他專攻雜學,我能教的,胡可為能教的,其他先生能教的,全都教了。」

「縱是做到這一步,依舊無法滿足其渴求。一旦進入縣學修習三年,若縣學不能將府學內容給他,那他將會在這裡荒廢三年!對於這樣的弟子,誰捨得讓他浪費三年大好時光?」

郭子白臉色好看一些:「于謙之名,縣學早有耳聞。這樣吧,若是他能在此番考試之中拔得頭籌,我便放他。至於盧知縣這裡,則需要你再想辦法說服。」

盧廉無奈地搖了搖頭:「你們這一唱一和,擺明了聯手將我的軍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我還能說什麼。我們同為朝廷選拔人才,只要是人才,就應該開個特例。早年間皇上不也說過,不拘一格降人才。于謙若真能去北平,也能早點進入國子監,那裡,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地方啊。」

趙術文、郭子白見知縣答應,起身行禮。

趙術文直言:「盧知縣高義,他日于謙有所成時,定會銘記於心。作為他的先生,我代他感謝盧知縣。」

盧廉起身,看向教室方向,沉聲道:「只要他未來能為朝廷所用,有一番作為,也不負我們今日一場對論。」

趙術文自信地說:「他日,于謙定是國之棟樑。」

儒學考試結束之後,盧廉迫不及待地翻閱考卷,在接近五百份的考卷之中想要找出一張特殊的試卷何其難,畢竟全都糊名了,也不知道哪個是于謙的。

郭子白一句話點醒盧廉:「以于謙的性情,想來會作答最難的策問。」

盧廉恍然,翻找一番,所有試卷之中,作答第一道策問的只有三份,許多人直接規避了這一道最難的題。

而在這三份之中,又以一份最為出色。

盧廉正在仔細閱覽,郭子白突然一拍桌子,喊道:「盧知縣,你看看這一首詠物詩!」

「哦?」

盧廉接過紙張,只見上面寫著一首名為《石灰吟》的七律,心頭不由得一震,起身念道: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