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于謙的《石灰吟》(第1/2頁)
章節報錯
于謙接過試卷,謝過先生,粗略地掃了幾眼前面的問題,不過是四書五經中常識,這些並沒多少難度,便翻至最後看策問,決定先作答最難的題項。
先挑難的下手,是于謙的性格。
對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問題,暫時放一放並不影響大局,但關鍵的影響整體的,總需要先解決。
不拘泥於給出的次序,而是以主次來推進。
于謙看著策問題,不由得面色凝重起來。
整個儒學考試給定分值一百,其中策問獨佔四十。
而策問並非一道,而是兩道,確切地來說,是四道題裡選答兩道,分值各二十。策問能不能回答得好,直接關係著整個行卷分值。
第一道策問:..
今時經商日盛,有江浙、江西等地,百姓棄良田而經商。
問,良田荒廢,民從商之,當如何應對?
于謙有些震驚,竟將商與民的問題放在縣學考試之中,這可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
錢塘棄田從商的並不是沒有,畢竟不遠就是杭州城,無數商人在那裡狂歡,總少不了人手,而這些人手往往是一些原本應該耕作的丁口。
于謙翻閱過商學院的教材,知道商業的存在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資源的調配與流轉、為朝廷貢獻稅收,吸納無法依靠田地過活百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清楚經商絕不能一棒子打死,可問題是,農耕是根,是本,若這個根本被動搖,那商業也會不復存在。
都沒人耕作,沒糧食吃了,誰還會花錢買商人的東西。
這是一個平衡經商與耕作的問題,是重商還是重農的協調問題,也是一個極難把握分寸的問題。
于謙沒想到今年錢塘縣學的第一策問竟是如此難。
目光越過這道題,看向第二道策問:
今錢塘縣文教雖興,然掃盲依舊困難重重,丁口文盲者不喜、不願、不從書算,當如何破之?
于謙撓了撓頭。
這是個文教問題,落點不在錢塘社學、縣學與私塾,而在於掃盲。
聽聞這些年金陵掃盲很是成功,許多市井百姓都能手握一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侃侃而談,那裡每年賣出去的典籍數量都極是驚人。
錢塘這些年確實也推掃盲,只可惜百姓配合者寥寥,哪怕是縣學、社學一起出先生,也拉不來多少百姓。一些百姓剛開始還有興趣來,可聽了幾日之後發現學不會乾脆就不來了。
寧願躺在床上也不願學一兩個字,還說識字也幫不了地裡莊稼,難不成認幾個字,稻穀就能長更高,更豐收?
這以前是社學、縣學訓導與縣衙考慮的問題,如今成了策問,這群人到底是出題的,還是故意折騰人的,你們都沒解決的事問我們……
不過掃盲問題總比商農問題簡單許多,不涉朝廷大政方針。
後面兩道策問也相對簡單,一道是軍事問題,問土司全面改土歸流之後當如何治理,一道是民生問題,問如何增強地方備災、抗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