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川鹽商人將會對自大同出關的晉商構成競爭

朱文奎稟告道:「還有一件事,朝廷正在商討抑制土地兼併,重新清丈土地,並限制大戶田產數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畝交易開始變得頻繁,有轉移田畝之嫌,有官員上書,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兩年,以確保將大戶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畝完全收回朝廷。」

朱允炆問道:「內閣如何說?」

朱文奎找出文書,遞了過去:「解閣認為禁田畝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併。楊閣認為可以放出禁田畝交易的風聲,但並不發文書命令,藉此機會讓大戶實現大量土地的分

割與轉移。後續地方重新造冊田契,承認田契持有人對田畝無可爭議的所有權,讓大戶再難無法收回這部分田畝。」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楊士奇還真是老謀深算,就按他的辦吧。朕登基之初,藉著太祖的血腥之風可以亂來,可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地方上又出現了不少大戶,這次涉及太廣,可以讓他們著急,但不能讓他們跳牆。」

朱文奎見朱允炆批了文書,很是敬佩。

自己的父皇似乎一直都如此果決,對待各種朝政剖決如流。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做到這一步,駕輕就熟地處理政務。

大明的國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書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

面對這些政務,朱允炆更多選擇了退居二線,讓朱文奎、內閣、六部負責,自己主抓軍務,甚至連遷都如此大的事,都是朱文奎在操持。

不過朱文奎現在輕鬆多了,東宮官楊溥、胡濙等人都回來了,有這些人分憂,朱文奎在辦理政務上更得心應手。

大封賞之後,朝廷中又出現了一批公侯伯爵。

張輔因為抗倭援朝的軍功,正式晉升英國公。

袁嶽因為平定兀良哈叛亂,從忠勇伯晉升為忠勇侯。

平安因為多年訓練有道,拱衛北方邊疆有功,加之在忽蘭忽失溫時表現英勇,一躍成為鎮北侯。

譚淵、劉啟夏、段雲、徐凱、史阿爾斯郎等人升侯爵,薛祿、瞿陶、高忠光、周大志、拉克申等人升

伯爵……

鐵鉉入內閣,楊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書升兵部右侍郎,楊烽火成了五軍都督府大督官,徐欽調東宮,擔任太子少保……

除此之外,按軍功升遷者合四千餘人,其他皆給賞賜。令人驚訝的是,大封賞之中並沒有徐輝祖、朱棣兩人的名字。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