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徐輝祖的封賞,朝廷有些不知如何安排。

徐輝祖本就是國公,已經到了頭,立下再多軍功,他也只能是個國公,最多加一些榮譽頭銜,如柱國之類的,但這個已經在昌都剌之戰後加過了,再加也沒什麼意義。

朝廷還是給了徐輝祖封賞,在封賞的名單之中,有一個極陌生的名字:

徐欽!

這個調入東宮充任太子少保的陌生人不是別人,而是徐輝祖的長子。

徐輝祖對這個結果極是滿意,特意跑宮中謝恩。

什麼金銀財寶賞賜都不如跟著太子混有保障,畢竟徐欽今年才二十,太子今年才十五,只要徐欽一直陪著朱文奎,那將來朱文奎上位,徐欽無論能力大小,只要忠誠上不存在問題,不犯大錯,魏國公府將枝繁葉茂下去。

徐輝祖還有兒子接受賞賜,可朱老四就不好辦了。

朱高熾本來就是燕王世子,不需要啥賞賜,至於朱高煦,那傢伙就沒資格領賞賜,非要給,也是給鬼頭刀或漁網之類的東西。

朱高燧沒多少腦子,給他和不給差不多。至於朱棣的孫子朱瞻基,人家本來就在太子身邊當伴讀……

朝廷商議了幾次,都沒確定下來如何封賞朱棣。

這一日在武英殿,解縉、楊士奇、鐵鉉再次商議封賞朱棣一事。

朱允炆聽著各種封賞方案,總不滿意:「燕王叔為國征戰,勞苦功高,只給這點賞賜不能表其功,也顯得朝廷小氣。不如這樣吧

,給燕王叔一個封國。」

「什麼?」

解縉、楊士奇、鐵鉉大眼瞪小眼,以為是聽錯了。

封國?

皇上啊,你是不是忘記了一開始登基時燕王手握重兵,你日夜難安,為了削藩,動了多少心思?

重重大軍佈置在北平周圍,又是調離,又是調入,又是新軍之策,又是玩心理戰,最後逼迫的朱棣實在沒辦法,這才交出了燕王三護衛,到金陵成了一個閒散藩王。

現在朱棣在軍隊中的聲望可不低,有著「大明戰神」的稱號,軍中對其崇敬者無數。若給他封國,重新掌握軍隊,豈不是埋下禍根?

鐵鉉當即反對:「皇上,萬萬不可。削藩好不容易有成,天下安泰,若給其封國,必是大患。齊王之亂、代王之亂,皆因兵多、財厚、野心而起,往事可鑑,不可重蹈覆轍!」

解縉也不支援給朱棣封國,不管這個封國是洪武朝只給節制兵馬權不給民政權,還是漢朝什麼權都給,皆不利大明。

楊士奇深深看著朱允炆,以他的聰明才智,絕不會犯這樣低階的錯誤,他一直力主削藩,深知藩王之害,為何突然提出這個主張?

難道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皇上想先給朱棣一個封國,讓其野心膨脹,然後作亂,最後發兵討伐,徹底消滅燕王?

沒道理啊。

給朱棣更多的金銀財寶,讓他遠離兵權,他就沒多少威脅。緣何還要冒著打仗的風險多此一舉,禍國殃

民?

楊士奇想了想,並沒有急著反對,而是問道:「敢問皇上,想要將燕王封國安置在何處?」

北平是不可能給朱棣的,那裡是新國都,是大明未來的中心。

南京也不可能給朱棣,這裡是龍興之地,藩王不能留在這裡。

朱允炆起身,沉聲道:「北美洲!」

「啊?」

楊士奇、解縉等人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