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河南等地播種高產農作物了,積累多年的種子與成果,無數百姓翹首以盼多年,終於等到了高產農作物進入民間。

雖然進入民間的量並不多,據說土豆預計種下七千畝,玉米種下五千畝,番薯種下八千畝……

這只是進入民間的量,而農學院、官府主導的數量,遠遠大於這個數量。

沈一元也清楚,隨著多年前山西大移民至北平,北平周圍無數荒地成了良田,以朝廷眼下的動作來看,估計用不了三年,土豆、番薯這些高產農作物將會在民間大量出現。

到那時,傳統的米商地位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繼續依託江南糧食向北運輸,徽

商所得利未必能有多少。

「四成,最少了。」

沈一元退了一步。

常百業微微搖頭:「沈叔,海洋之上沒了大明的敵人,水師將會有一大批船隻空下來,他們將會往來於南洋,安南、占城、舊港、渤固等地的糧食,可也會大量北運,到那時候……」

沈一元看著得寸進尺的常百業,笑道:「這樣吧,晉商想要在北平佔幾分煤炭,徽商在北平佔幾分糧食,如何?」

常百業瞪眼,開什麼玩笑。

晉商的煤炭可是與官煤並存,兩者將佔據北平九成的煤炭。你一個賣糧食的問煤炭幹嘛。

「用糧食比對煤炭不合適,不如用絲綢、布行對比?」

常百業反問。

沈一元當然不答應,相對糧食來說,絲綢、布行才是老沈家最根本的產業,也是最大的產業。

常百業與沈一元談論了許多,最終彼此妥協,確定了一些關鍵生意上的份額,避免了不必要的鬥爭。至於非關鍵生意,非競爭生意,就沒必要討論了。

像是晉商正在重新準備開闢羊毛生意,並向東北鋪墊,想要與朝鮮進行物產貿易,這些生意徽商插不上手,而徽商掌握的遠航貿易品,晉商也無法插手。

大商人與大商會的出現,有著駕馭與引導商業的力量,他們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也有著對外排他性。

朝廷遷都,對無數商人來說是一次機會。畢竟那裡是一個新的棋盤,落子在何處有著太多的選擇

,甚至一些商人可以轉入其他行業……

三月,駱冠英、朱能、趙世瑜等帶水師船隊主力從定遠行省返回金陵,盛大的場景再一次出現。

隨後不久,朝廷下達旨意,東海水師、東南水師抽調合三萬軍士準備遠航事宜,參與遠航的軍士給假兩月,五月中旬聽召入水師。

龍江船廠、馬鞍山船廠的匠人日夜輪班營造,一些船需要維修,一些船需要改造,而新式的大鐵船也開始了試航。

武英殿。

駱冠英再次懇請:「皇上,定遠行省地方上已完全戡平,設定了官員,扶持了一批當地人,當地生活已重新恢復正軌。趙世瑜、沈偉完全可以勝任定遠行省治理之職,這一次遠航就準我去吧。」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依舊拒絕:「你很清楚,定遠行省需要強有力的人來威懾地方,控制地方。你是朕的家人,將那裡交你打理朕放心。」

駱冠英愁眉苦臉:「要不,等我遠航回來再去打理定遠行省,環球航行,如此壯偉的事若不去,我會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