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無賴的駱冠英(第1/3頁)
章節報錯
活得長一點?
常百業沒有笑,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法子。
並不是說,活著不會有遺產稅,不會被朝廷割一刀,常百業還有更多的時間去造小人,培養孩子長大然後分家,來規避朝廷苛刻的遺產稅。
最關鍵的是,時間長了,商人對朝廷的影響很可能會增大,繼而推動關於商業法令的改變,將割商人的刀換成小竹棍。
常百業清楚遺產稅的出現已不可避免,但經過沈一元的點撥也寬心下來,大不了多生一堆娃娃,到時候分家。
分家房屋、店鋪這些也需要過戶,過戶的稅和遺產稅怕是天壤之別。
說到底,朝廷真正的目的是逼著大商人、巨賈主動切割家產,現在沈一元家中富貴無數,等十年二十年之後,他將家產一分為三、一分為五,整體的財富瞬間便分開了,兒子與兒子之間未必親密無間,未必沒有利益糾紛,未必就恭敬友好。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每一戶都有每一戶的利益與訴求,到那時,大家族之中一言九鼎的情況就不復存在。
經過三代切分,再富可敵國的商人,也可能成為不起眼的存在。
歷史上有三家分晉,看似都得到了不少好處韓、趙、魏很是兇猛,一個個都挺強,可結果呢,還不是被人玩死了。
朝廷設定的遺產稅越嚴苛、越重,在未來,鉅商的出現將只是曇花一現。
常百業嘆了口氣,自己還年輕,總還有時間來
解決或避免這個問題,看向沈一元,轉了話題:「北面那裡,晉商與徽商之間,該如何協調,還需要商議一二。過於激烈的競價甩賣,反而不利於所有人的利益。」
沈一元點了點頭,終於開始動筷子:「糧食、絲綢,徽商在北平的店鋪應該佔五成。」
常百業皺眉:「沈叔,五成是不是太多了?這裡還有浙商,閩商,廣商,川商……你們徽商佔五成,那其他人還如何分,我們晉商又能拿走多少?」
獅子大開口不合適,餅就這麼大,你沈一元的嘴也不能一口吃一半。
沈一元品嚐了兩口菜,擱下筷子:「在金陵,徽商的糧食、絲綢店鋪佔的是五成半,到了北平,讓出半成已是退讓。」
常百業連連擺手:「徽商之所以能在金陵主導糧食、絲綢這些買賣,與你們多年積累有關,甚至太湖、蘇州府、松江府等地,都有你們徽商大量收購糧食。你們能在更短時間運糧至金陵,可北平不是金陵。何況,你們想主導北平的糧食,也未必能做到吧?」
這些年來,朝廷並沒有干涉過糧食、絲綢買賣,放任商人之間競爭。朝廷唯一的手段,那就是調節糧價,然後收購一批批的糧食運至糧倉裡面。
朝廷的糧倉主要是平抑物價,備災所用,市面之上的糧鋪基本上都是商人的,這也讓商人鬥得厲害,徽商能脫穎而出,實在是這群人太能吃苦了,也太有
膽識了。
尤其是沈一元讓掌櫃與夥計深入民間,直接將採購點設在鄉里,不等百姓挑著糧食去糶,而是主動到鄉里,甚至是田間地頭,莊稼還沒收下來的時候就開始與農戶談收購之事了……
糧食本身沒太大區別,買誰家的都能吃飽飯,於百姓而言,哪裡店鋪近,方便,只要價格和其他地方價格差不多,就會在附近的店鋪裡買。
糧商的競爭往往並不是商品上,售賣上,而是採購與店鋪數量上。徽商掌控了大量的採購渠道,這才讓其一舉成為金陵糧食的主導。但這種主導也將因遷都而出現損失。
最主要的是,北平的糧食結構正在發生改變。
沈一元端著酒杯,沉思不語。
今年朝廷要大規模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