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沒有流血,沒有敬畏(第1/2頁)
章節報錯
烏斯藏,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朱允炆沒有忘記這裡,只是先前認為解決烏斯藏的時機還不成熟,但隨著西南土司逐漸瓦解,留給大明處理烏斯藏的視窗期已是不多了。
若是秋日之前大明的軍隊不能登上高原,解決烏斯藏問題,就意味著烏斯藏問題擱置了下來,至少需要等到明年夏日。
大明即將遷都,主力都在向北移,遷都之後處理烏斯藏問題的時間成本、財力成本顯然更高。
朱允炆見袁嶽提起此事,便傳召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官員商議對策。
徐輝祖堅定地支援袁嶽:「烏斯藏一干尚師原本已臣服朝廷,並簽下了文書,可他們回去之後轉身便翻了臉,引來不少大小領主合兵扼守要道,切斷聯絡,抵抗朝廷,甚至還在雲南方向派遣了五百人下山襲擾,導致三名百姓身死。朝廷理當發兵征討,讓其付出代價!」
袁嶽連連點頭。
為了解決烏斯藏,自己帶軍士在蔥嶺訓練了好長時間,不少軍士因為天寒地凍被截掉了腳指、手指、腿骨與手骨,還有人因呼吸不暢,來不及送下山便死在了那裡。
現在兀良哈、韃靼、瓦剌都消停了,西南土司更是自顧不暇,朝廷完全可以騰出手來解決烏斯藏。
只是,對於袁嶽、徐輝祖激進的戰爭主張,內閣與兵部並沒有給予支援。
鐵鉉仔細分析局勢,進言道:「皇上,烏斯藏之所以唾面自乾,
毀約抵抗朝廷,說到底並非出於本心,而是被人蠱惑。那些臣服朝廷的尚師在烏斯藏確有影響,然畢竟不是大領主,手中沒有奴隸兵。據臣所知,反抗朝廷的多是地方領主,他們矇昧封閉,不知大明強盛。」
「若朝廷發兵征討,這些大小領主定會奮起反抗,尚師為了保護烏斯藏,也會在信徒、地方領主的裹脅下發聲,到那時,朝廷要平定烏斯藏,將其徹底納入版圖之中,恐怕需要不少時日。臣以為,應派遣使臣出使烏斯藏,將當下局勢說清,不戰而屈人之兵!」
袁嶽看向鐵鉉,有些惱怒地喊道:「沒有流血的和平是妥協的和平,而妥協的和平不會長久。今日朝廷不戰而屈人之兵,烏斯藏人如何知大明強盛與威嚴?方才鐵閣也說了,那些人矇昧封閉,總不能指望威嚇兩句,他們便俯首帖耳吧?唯有流血的戰爭,殘缺的屍體,才能讓他們真正明白,誰才是烏斯藏的主人!」
鐵鉉看向袁嶽,嘆息道:「戰爭只是最後的手段,在沒有嘗試其他方法之前,不應輕易動武。何況烏斯藏道路難行,後勤難以保障,縱是作戰,也需要周密安排,絕非輕易可行之事。」
不等袁嶽反駁,楊士奇也站出來支援鐵鉉:「烏斯藏較為特殊,大軍無法上山,派少量軍隊上山也無法根絕問題。說到底,控制烏斯藏朝廷還需要藉助當地尚師之手,讓其輔
….
助朝廷。唯有如此,方可長久。故此,朝廷應先派人聯絡一干尚師,在其表明態度之後,再動軍隊也不遲。」
朱允炆不置可否,看向兵部尚書楊榮:「你認為如何?」
楊榮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官,他參與過多次戰爭,隨軍出征,出謀劃策,立下不少功勞,又是兵部尚書,他的話分量很重。
袁嶽、徐輝祖、鐵鉉等人將目光看向楊榮。
楊榮走了出來,對朱允炆恭謹地說:「皇上,臣以為內閣與五軍都督府所言皆有其理。烏斯藏情況特殊,無論是出於解決當下困境還是長期穩固烏斯藏的考慮,都需要爭取尚師的支援,但若不消滅一部分大領主,尚師的話並不能影響大局。」
「故此,臣提議,可以派忠勇侯帶領蔥嶺訓練出來的精銳,攜火器登上烏斯藏的高山,找出反對朝廷最
兇、實力最強的大領主,殺雞儆猴。然後再去拉攏尚師,分化瓦解一干領主。若沒有半點流血,烏斯藏不會有敬畏的記憶。」
朱允炆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