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再次統一度量衡(第1/2頁)
章節報錯
統一度量衡?
夏原吉沉默了。
自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後,這一片土地之上的度量衡雖時不時變化,但整體上還算是穩定與統一的,沒有出現各地度量衡上天差地別的情況。
西面的切糕是三斤,跑東面檢查下還是三斤,不存在你切了三斤,換個地方稱下就成了八兩。
穩定王朝各地度量衡通常是一樣的,一尺是多少,一丈是多少,一斤是幾兩,一里有多遠,朝廷都會給予規範,百姓們也都習慣了。
雖說改朝換代時尺寸等有一定幅度的改變,鬥石分量也不完全一樣,但一個王朝,一個時期,度量衡必然是固定且規範的,多數情況下不同行省或府州縣裡面不存在混用度量衡的問題。
大明也一樣,老朱時期早就確定過規範了,度量衡在全大明疆域內並無問題。
夏原吉看向周昌,這個公輸巧親自選出來的院長,得意的大弟子,他既然說了度量衡的問題,必然不是尋常的尺寸鬥石問題。
李志剛見夏原吉有些不解,便站出來解釋:「隨著國子監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度量衡上不統一,缺乏標準確實是極大的問題。眼下朝廷施行的度量衡足夠滿足百姓日常所需,但對於國子監的研究來說,不夠,遠遠不夠。」
夏原吉虛心求教般問道:「具體說說。」
李志剛看向周昌:「還是你來說吧。」
周昌並沒有推脫,直言道:「以里程來論,《大戴禮記》
記載,三百步為裡,《度地論》雲,三百弓為一里。周時以六尺為步,一里是一百八十丈,唐及以後,皆是五尺為一步,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
「朝廷在測里程時,往往以人步量為主,找個人走個三百六十步便是一里,但這個標準是不對的,每個人的步幅不同,每一次邁出去的距離也不同,城外十里,實際上可能不到十里,也可能是十里還多,並不標準。」
夏原吉點了點頭,這一點確實存在,只不過影響並不大,多走幾步路還能鍛鍊身體,少走幾步路也能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在意吧?
周昌嚴肅地說:「夏尚書,標準不規範,帶來的問題極是嚴重,對百姓來說不影響,可對國子監影響太大。就以火車來論,他半個時辰走多少里程,多少煤炭能走多少里程,多少速度走過多少里程,必須有一個精準的衡量,一旦計算錯了,火車很可能無法做好制動,可能停在尚未進入站臺或穿過站臺處。」
夏原吉臉色終於變得凝重起來,認識到了度量衡標準確定的重要性。
周昌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衣襟,沉聲道:「朝廷在尺度上的標準並不規範,還分了營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種,營造尺與量地尺基本一致,可裁衣尺卻是另一個尺寸。隨著國子監深入研究,許多尺寸也不夠用了。比如時刻問題,時辰、半個時辰,四刻,三刻、兩刻、
一刻,這些都不好用於計算。」
「總不能這邊計算著,那邊安排人去盯著日晷看刻度。一炷香、一盞茶的時間更是籠統,無法用於更進一步的求解。國子監與皇上正在商議,設定更精準的時間,匠學院正在研究擒縱器,準備製造出更精確的時間機器。在刻度之下,進一步精確。」
夏原吉也算是博覽群書之人,可對於擒縱器並不瞭解。
李志剛解釋道:「擒縱器,本是唐時比丘僧一行所創,後來張衡的渾象儀,張思訓的渾儀,蘇頌的儀象臺都是用了擒縱器,類似於精準的撞鐘機械。匠學院想利用這種擒縱器發明一類鐘錶,以實現時間的度量。」
「時間是一個極關鍵的單位,國子監許多研究都需要用到,沒有一個確切的單位,代入求解,許多時候得到的結果只是粗略大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