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四方戰事接近尾聲,一場又一場大勝利,一個又一個強敵被打敗,建文皇帝的威望已是如日中天,這讓他也更多了幾分武斷與果決。

反對遷都,留在金陵,那就意味著從京官變成了地方官,遠離了權力中心,這對一干官員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

武英殿。

太子朱文奎

,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戶部尚書夏元吉都在。

楊士奇面對有些慍怒的朱允炆,表態道:「皇上,朝中支援遷都者畢竟是多數,反對者更多的是一些御史、給事中與主事等,難登大雅之堂。據臣所知,六部與內閣態度一致,堅定支援遷都。」

朱允炆微微搖頭,目光冷厲:「御史偶爾站出來一兩個反對正常,可站出來二三十人一起反對,那就說明有人授意,想透過這種聯合上書的方式改變朕的意志!」

解縉與楊士奇對視了一眼,解縉走出來說:「遷都勢在必行,順之者榮。皇上發了話,想來他們不會再反對。只是臣有一事,還需皇上定奪。」

「講。」

朱允炆沉聲。

解縉直言:「遷都北平,對南京損傷必是不小。先前雖有彌補之策,以造船產業為支撐,並保留南京國子監,然這些舉措依舊不夠。臣懇請將南京定為陪都,並留太子居於此,一來安穩民心,二來有個皇室之人照料南京,三來告知天下南京僅次於北平,地位仍在,四來南京位置極是重要,是太祖開國之地,當保留一定文武官員、軍士照管皇城……」

朱允炆擺了擺手:「大明不需要陪都,太子也不需要居留南京。南京皇城只需留守一些年老宦官、宮人,一批親衛便是,至於六部、大理寺、刑部等衙署,則摘去門匾。南京中事,交應天府府尹負責。」

解縉有些驚愕,楊士奇也有些震驚。

朱允炆明白他們的用意,也清楚他們的考量。

設南京為陪都,好處是有的,這就像是一個冗餘備份,若是有朝一日北平待不住了,或因為某些緣故待不了了,還能撤回南京來。

保留機構和人員,進退都方便。

事實上,在歷史中朱棣遷都之後,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也一樣想回南京,並不想待在北平。

只不過朱高熾遷都回南京的準備還沒做好,自己先去找朱棣說明情況,解釋原因去了。

而朱瞻基考慮到自己年紀還小,不怎麼想去陪爺爺,加上那段時間南京頻頻地震,想著回去之後睡不安穩,索性也就擱置下來。

大明遷都北平的過程並不是堅定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波折,再波折。

朱允炆不允許這種波折繼續存在,什麼陪都,什麼行在,南京沒六部,不留一套班子,大明唯一的政治中心就是北平,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與它相提並論!

&nbsp本章完

.

...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